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金馬五十,中華一百

金馬獎五十週年,華語電影界巨星雲集,星光閃耀;相對的,台灣電影史上具樞紐地位的台語電影,近乎絕跡。

當然,要金馬獎向台語片「致敬」,倒也勉為其難。1960年代,台語片大為流行,中國國民黨政府為求反制,以優良國片金鼎獎為基礎,根據「國語影片獎勵辦法」設立金馬獎,原本於10月底舉行為偉大領袖祝壽。

土裡土氣的台語片任其自生自滅,高級時髦的「國語片」則舉行隆重典禮表彰崇揚。

頒最佳電影歌曲獎時,入圍作品包含《阿嬤的夢中情人》和《總鋪師》的兩首台語歌,頒獎人不會講台語,有點緊張,揭開得獎名單時,竟脫口而出: 還好不是台語的」(兩位入圍者的心立刻變成冰的啦〉,雖是有嘴無心,卻準確透露出金馬獎五十年身世的底蘊與深意,在地語言集體放逐的文化潛意識。

金馬獎所代表的中華文化」意識,隱微浸潤而無所不在,例如在此要恭喜瑤瑤以志氣獲新人獎,喜極而泣,不過這部片的一幕,教練激勵參加世界盃資格賽的拔河隊員說,贏了比賽,妳們就不再只代表自己的高中,而是什麼?隊員齊聲答:中華台北!看到台灣運動員熱血追求的,竟然是國家的別號與綽號,這也讓人很想哭就是了。

另外,最佳紀錄片《看見台灣》,由於擁有實質意義上的高度,對中華文化馴化意識下的台灣人而言,具有相當程度的開眼和教育作用,但看來終究是重複了台灣社會只有受害者受傷的土地、沒有加害者傷土地的外來殖民政權的意識邏輯,行政院夫人哭到抽慉掉下的,不會是懺悔贖罪的眼淚。

蔡琴演唱唱成了呼求團結」的大合唱,林強領獎時倡言要鼓勵、少批評,校園民歌」和「新台語歌」兩大主角異口同聲,在台語片隱身的金馬五十,中華一百,無限和諧。

7 則留言:

  1. 台灣人看什麼你口中的「外省節目」?
    你不會去看正港的台灣節目「風水世家」嗎?

    人家就不會說台語,不會說某語言難道就不能緊張?
    還有記錄片就是拍台灣這塊土地的美麗與傷口,難道你要他們去拍劉政鴻?

    既然台語片隱身又絕跡了,那三立和民視怎麼就不出錢去拍個幾部呢?
    況且也不是沒有台語片了,那還有啥好說的呢?
    看見台灣也可以用中文旁白卻是你眼中的台語片,那台不台語又有什麼意思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1. 不會講台語完全可以緊張啊!別人也可以替她緊張啊。
      2. 我沒說過"看見台灣"是台語片吧?!

      刪除
    2. 我的意思是說,台詞是台語與否並不完全代表它是否是台灣片。

      刪除
    3. 的確如此;但台語片顯然是台灣電影的核心力量。

      刪除
  2. 好個廢文,台灣垮台,真拜您這類之賜~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一篇廢文垮不了台灣,一個廢人在總統府倒是綽綽有餘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