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共江蕙攬tiâu tiâu

黃國倫評論江蕙(Holo)台語新專輯《甲你攬牢牢》(依教育部建議用字,「甲」應為「共」),「感覺江蕙被文藝氣質『攬牢牢』,施展不開」,質疑「江蕙好似只有一個味道?好聽卻不感人?」,再加上〈頭仔〉「稍嫌平淡」等天后負面評語一出,可以想見,引來蕙迷圍剿,江蕙本人在部落格上的回應是,「讓專門聽台語歌的觀眾作評論」,因為只有他們「最直接,也最了解台語」,這也是蕙迷回應重點之一,例如有留言批評黃國倫是「不懂台語歌之美的人」、「講評時請先研究透徹台語歌」等等。

 


曾寫出王菲〈我願意〉、蘇永康〈男人不該讓女人流淚〉、辛曉琪〈味道〉等華語流行名曲的作曲人黃國倫,也寫過像〈天光〉這樣盪氣迴腸讓人起雞母皮的優質台語歌,而且正如黃國倫點出的,江蕙的歌唱事業,是和「國語音樂人」大量合作過來的,在音樂製作上都可以密切合作了,沒道理不能和「國語音樂人」意見交流啊!



        其實,寫影評不一定要拍電影,寫書評不一定要寫過書,黃國倫寫不寫台語歌不是重點,而是他說江蕙歌曲逐漸「國語化、都會化、文藝化」,是很中肯準確的觀察。這樣的風格演化,是台語歌曲的「異數」,也是獨屬於江蕙的歌唱「藝術」。江蕙從鄉野草根的走唱演歌風格,到平實敘情的精緻都會風情,豐富擴大了台語歌曲的內涵,穿透華語主流社會藩籬,擁有不同世代與社會階層的感染力。




        然而,要有如此全面的感染力,要如此強勢反攻聽慣「國語歌曲」的耳朵,是必須卸下某些台語歌曲的「台味」的。「台味」有許多元素,江湖滄桑的台語演歌自是其一,走演歌派路線的去年金曲獎最佳台語女歌手詹雅雯,就表示堅持不唱「國語型」的台語歌,「因為工廠裡的朋友就是愛聽傳統的台語歌。」



        台語演歌擁有特殊的那卡西走唱背景,以及和台灣底層社會的實質連結,是一種鮮明的文化印記與台式風格,演歌一奏就「台味」十足,要延續並豐富這個特色,在台灣絕對不乏知音,也有開發年輕聽眾的潛力,我太太任教的高中就有學生聽到歌唱比賽節目中參賽者演唱蔡小虎的演歌作品而大為驚豔呢!



        認為「演歌式的太濃烈,而國語式的常失味」的黃國倫建議,「找回台語生動之美,而不自我設限,應是台語歌較有特色之路。」其實,江蕙新歌裡「台語生動之美」細膩精微處可能超乎黃國倫想像,不只有〈月落〉的文言音韻,也有樂評人 龔明秀 先生指出的「了解台語音緣的江蕙伺機而放」的單字轉音,以及同字異義變音(「我欲甲(ㄍㄚˇ)你攬條條」和尾句的「乎我甲(ㄍㄚˋ)你攬緊緊」)等。



        我覺得,不必企盼不同風格集於天后,其雅致的都會風台語歌不做第二人想,不過只此一家當然「失味」,愛聽台語歌的耳朵是不會「自我設限」的,還有其他許多台語「特色」歌曲和歌手啊。

1 則留言:

  1. 如果集體對一首歌或對一位藝人的看法產生了同質性, 那將是非常悲哀的事!

    所以囉, 聽聽唱唱、唱唱聽聽的互動, 不管是同極或兩極, 對唱者或對聽者都是好事.



    文中所提到兩個"甲"的變音轉調, 就是典型的台語入聲(四聲與八聲的互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