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紀錄台灣 Taiwan. Doc

今天揭幕的台北電影節,開幕片《翻滾吧!阿信》在人氣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票房潛力很被看好,在台片復甦日益顯明的今天,別具意義。

 

林育賢導演的《翻滾吧!阿信》,「從《翻滾吧!男孩》裡教練老哥的真實故事,變成一部讓人熱血沸騰的勵志類型片」(台北電影節介紹文字),具體呈現出紀錄片帶動台片復興的脈絡。

 

近年來逐漸找回本地觀眾的台片復甦主要指標之一,是二OO五年前後的紀錄片熱潮,包括《生命》、《無米樂》、《翻滾吧!男孩》、《奇蹟的夏天》等,延續一九八O年代新電影運動挽回台灣電影頹勢的未完成使命。

 

新電影作品呈現與探索社會文化與歷史題材的清新與土地氣息,其實就滿有紀錄片的調調,新世紀的「好看」紀錄片則頗有劇情片的戲劇起伏,兩種類型彼此滲透交錯,慢慢推升出本地觀眾的喜愛與認同,訴說著一種文化品味的蘊釀與形塑。

 

台灣近年的紀錄片熱潮,和本土化趨勢息息相關。以最近兩部創造票房的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和《青春啦啦隊》以及《奇蹟的夏天》導演楊力州為例,在一次訪談中,楊導提到在一九八O年代後期,大一暑假就用剛買的第一台攝影機「開始東拍西拍,開始去探索自己、或探索土地」,「當時關於台灣本土的論述大量出現,所以當時我跟很多同學去弄這個東西。然後大學就這麼過了」,大學畢業製作還是取「台灣」台語諧音的《埋冤小調》,「覺得自己很有使命感」。

 

這份當時頗為矇矓的使命感,在最近和小野的對談中,得到比較清晰的描述:「紀錄片可以代表一個城市或是一個社會文化厚度和水平的指標」,讓觀眾「去閱讀一個關於我身旁、周遭,我約略知道或是共同記憶的,一個台灣的故事,一個關於台灣某個面向的再呈現。」

 

探索台灣共同記憶與閱讀台灣故事的力量,相信是新電影核心人物之一的小野很可以體會的。小野和楊導對談時提到紀錄片賣座和年輕人持續拍紀錄片,反映出「台灣社會經歷了一個跟其他華人社會不太一樣的演進過程」,這份獨特性,也展現在台灣的紀錄片與劇情片交感辯證及其帶動的台片復甦軌跡之中。



**刊於《翻滾吧!OO》的台灣獨特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