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電影沒有意外 「內地」台港不愛 Apple of Taiwan and HK Eyes




北京大學孔慶東電視上辱港言論引爆眾怒,孔也批評台灣說總統大選是電視鬧劇,還比不上半個北京市長。



現代孔夫子此說除了惹人厭,也就是逞口舌之快,不然就叫中國先選出半個北京市長,再來比一比不遲。



台港人不愛看孔老夫子自己演的電視鬧劇,他們愛看的是青春愛情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那些年》在台灣票房破4億台幣,同為台片僅次於魏德聖導演的兩部大作《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



《那些年》在香港上映一百多天,日前才下片,票房超越《功夫》的6千1百多萬港幣,成為香港史上華語片票房冠軍。



本身是港片迷的導演九把刀在部落格上說此片「在香港大受歡迎,熱烈程度還在台灣之上」,「有一種被香港深深擁抱的感激。」



就像九把刀常說的「人生沒有意外」,《那些年》被港人深深擁抱,也不就是台灣剛剛好拍了一部香港影壇欠缺的校園愛情片這種意外而已。



從周星馳維持多年香港最暢銷華語片的《功夫》來說,評論指出其挪用指涉武俠片、功夫片等香港在地影視傳統,香港風味十足;



幾年後的《長江七號》卻主要是為中國「內地市場」拍的作品,香港觀眾較缺認同感,票房比《功夫》少了1千萬港幣,當地華語片歷史票房只排名第8。



沒有意外的,以上因緣同樣適用於為何一部台片票房可以在香港勝過所有粵語片,評論指出《那些年》內容和情節十足「台灣味」,洋溢一水之隔的台灣在地色彩,沒有對其他市場、主要就是中國「內地市場」作妥協,不是「內地化」的作品。



反觀許多香港影人已經習慣北上賺人民幣,和「內地」合拍電影,純港味電影逐漸式微,香港電影流失了主體性,卻在《那些年》身上看到了另一個「主體性」,一部非「內地品味」的電影。



最近台灣人最愛看的電影《陣頭》,同樣是台味十足的民俗技藝團奮鬥故事,台灣本土情懷濃烈,台語對白生猛有力,於二月初上映後一個月創下台北單日新高票房570餘萬台幣,後勢強勁驚人,儼然《海角七號》盛世重現,台灣人看得興高采烈,和香港觀眾擁抱《那些年》一樣,同樣沒有意外,就是「回歸自我做自己」而已。

**與中國合拍電影的誘惑,果然出現了。

**國片西進聲中 紀錄片導演有異見

**國片復甦怪象,合拍片藏憂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