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尾鱸鰻》劇情主軸的父女情,指涉的是現實世界裡的豬哥亮和女兒謝金燕的情感糾葛,若要有個完整的觀影經驗,可能必須聽完豬哥亮唱的片尾曲再離開戲院,因為整部電影也可以說是《我是恁老爸》這首歌的電影版MTV,歌曲作詞者是去年金鐘獎以蕭煌奇演唱的《阿爸的虱目魚》擊敗其他五首華語作品得到最佳作詞人獎的武雄,同樣突顯出台語作品優異的唸歌氣質,由豬哥亮詮釋味道十足。
本片列為輔導級,許多評論視為豬歌亮餐廳秀轉進大銀幕插科打諢,隨著全台票房火熱,引來影評議論,有篇可能是罵最狠的說此片不諱言屎尿、髒話連篇、毫無內涵與深度、只求感官刺激、是低俗下流的「賤民」電影;另一篇也罵很兇的劈頭就說此片沒水準,「作踐台灣話、作踐這片土地的投機商品」,如此痛罵的力道本身,在其批評標的電影髒話台詞之外其實也形成了一種語言奇觀。
不少評論也說批評的《大尾鱸鰻》針對中南部觀眾喜好,受限於地方口味,無法出口、無法擴大市場云云,然而其實此片在台北票房也破了億,不知道為什麼中南部觀眾一來共襄盛舉,就要投以異樣眼光,甚至說出只拍這種片,永遠就不會出現《少年PI》的怪異評語。
首先,沒有人說台片只要拍一種片;再者,這就好像說,只拍《海角七號》,永遠不會有《色戒》一樣。而就台灣電影發展史上的意義來講,是只有《色戒》好,還是只有《海角七號》好呢?
值此《大尾鱸鰻》發燒期間的議論,有點像是當年對《海角七號》太過鄉土、走不出去的評論,大致可以說是對於一種台語流行文化現象的質疑與焦慮,像是前述影評發問,豬哥亮的表演無非就是「蟹行歪脖、老氣橫秋」,為什麼觀眾就吃他那一套呢?
然而,就片論片,這片在網路笑話、國罵幹譙、尤其素珠重砲飆罵的語言表現外,主要還是傳統感情戲路的父女情深與男女主角兒女情長,雖一般歸類為本土風格,劇情鋪陳允稱平衡,觀眾群沒有明顯的年齡區隔,我去看時還有位歐巴桑看到睡著,被同伴叫醒,反倒是一位年輕人高呼台語真是太有趣了。當然此片就是輔導級,而老派文青影評,也不必過於老氣橫秋、橫眉瞪眼啦。
同場加映:
鱸鰻之爭 一部喜劇不可承受之重
~~每一部電影的成敗都很絕對,沒有哪一部可以救得了或害得了其他電影...
~~任何一個電影市場都需要各種類型同時存在,而這些類型的價值從來就不是靠品味高低來決定的... 詩詞文學與俚俗髒話同樣都有其不可取代的存在意義...
~~明明是喜劇卻讓觀眾笑不出來,或是自以為在搞藝術電影卻又平庸至極,那才是該讓人擔心搞垮國片的電影...
豬哥亮金金
~~
秀場.豬哥亮.國民演藝 (邱坤良)
~~社會對藝人採取雙重標準,不尊重「國民藝人」角色與演藝成就,也是一大因素... 檢視藝人言行舉止的同時,社會亦應省思是否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