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艋舺台客復仇記 Bangkah Taiker Revenge

DPP_4753.jpg



在地角頭與外省掛爭搶地盤,貫串《艋舺》的劇情。在地的廟口幫和後壁厝兩股勢力各據山頭,兩者內部也都有致命的裂痕,讓導演紐承澤客串的外省掛老大有操弄的空間,成功讓在地勢力窩裡反,兩位老大都被幹掉,然而外省掛老大也送上了親生兒子蚊子的性命,最終頹坐街頭。



        蚊子加入廟口「太子幫」,拜把兄弟看到外省掛的排場陣仗很是羨慕,蚊子卻說那些排場很「假仙」,一語道破外來勢力操縱與壓制地方山頭兩面手法的虛偽表象。和外省掛老大灰狼一樣,後壁厝的文謙口舌伶俐,分析局勢頭頭是道,還將風雨欲來的艋舺,比擬為慈禧太后主政的中國滿清王朝,外國船堅砲利逼臨城下猶渾然不覺。



        文謙和外省掛裡應外合,其詮釋語言也很「外省」,使用的中國歷史譬喻讓人聯想到近期在台上映的香港大片《十月圍城》,滿清末年各方豪傑捨命保護的孫文先生,其行動意涵也和文謙一樣,同樣是眼見自家領導人積弱不振,彼可取而代之的。《十月圍城》的血腥殺戮,較《艋舺》猶有過之,經歷了孫文所說「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的革命行動。文謙所安排的不得不經艋舺之痛苦,革了兩位地方角頭的命,也讓太子幫自相殘殺革了自己兄弟的命。



        《艋舺》的主角蚊子,也對自己親生父親灰狼進行了一場革命。這對父子始終沒有相認,兒子反倒認了灰狼外省掛要剷除的廟口角頭Geta為精神上的父親,在Geta葬禮上充任兒子角色,甚至親手為Geta報仇,相對於生物上的父子血緣關係,展現出精神上的父子認同力量,這是《艋舺》的一個核心題旨。



        《艋舺》號稱華麗生猛的台味風格,以太子幫這「台客五人組」來看,相較於其他四位兄弟的退縮怯懦或者陰沉算計或者有勇無謀或者玩世不恭,唯一留著外省掛血緣從小沒有父親的蚊子,反而展現出最無拘無束的「本土認同」,全心擁抱拒絕與外省掛合作的「俗擱有力」的「正港台灣黑道」老大Geta,最後手刃使用Geta心目中「下等武器」的自家兄弟,彷彿在為廟口「清幫」。



        蚊子不停思索黑道打打殺殺的意義,最後他悟出「我混的不是黑道,是友情,是義氣」。其實,主角蚊子也混出了「身份認同」,從一位局外人的靦腆懵懂,演化為存續在地價值的玲瓏剔透,在外省掛勢力大舉入侵的艋舺,上演一場「台客復仇記」,這是《艋舺》的精神面貌之一。





reading: 《艋舺》的現代啟示錄 (假影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