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8日 星期四

《艋舺》與台北 Lost Taipei in Bangkah





最新億萬票房台片《艋舺》,黑道兄弟情結引發了一些泛道德的議論,然而比較有趣的話題,其實是出錢出力行銷《艋舺》的台北市政府,和這部電影的題材內容和精神面貌的尷尬關係



《艋舺》票房的先期爆發力,和《海角七號》慢火熬燉的模式不同,台北市政府電影委員會加持的高規格行銷,成為今年春節本土賀歲大片狂潮的主要助力之一。相對於《海角七號》在國境之南無心插柳,以及高雄市政府支助《不能沒有你》和偶像劇《痞子英雄》獲得收視與口碑成功的早一步到位,使得市長選舉逼近的台北市府流露出輸人不輸陣的急迫感,除了補助資金,也提供拍片地點,並大手筆為《艋舺》首映典禮封街超過二十小時。




台北市府對《艋舺》的「城市行銷」功能念茲在茲同時上映的《孔子》湊巧來吐槽。飾演孔子的周潤發來台宣傳期間,在台北孔廟當著郝市長的面脫口說出「台灣人」和「外省人」各站一邊的玩笑話,還勞煩郝龍斌緩頰說周是認同台灣、愛台灣的。濃濃台味的《艋舺》裡在地角頭和「外省掛」的對峙,如果也需要緩頰(apology),是否會得出「認同台北、愛台北」的悠揚申論




相對於飄逸黑狗兄《海角七號》,《艋舺》八O年代台北老社區風雲「黑死台客風」和台北市府正全力推動的國際花卉博覽會等粉嫩輕軟或陽光健康的現代摩登形象,差距實難以道里計《中國時報》社論指出「官方贊助影視文化的尷尬之處」,說《艋舺》「黑暗負面」、「殺氣騰騰」,質疑其行銷城市的文化著力點  





        
其實,尷尬的並非電影的情節內容與意識形態。尷尬的是,如果想透過影視作品、而且是賣座的票房大片來做城市行銷,就很可能碰上像《艋舺》的不按設想的城市牌理出牌。尷尬的是,O年代的艋舺之舟,像奇麗畫舫航行於老台北最後風華的歷史河流,「kai高尚」的台北市府想取一瓢飲,想賦予現代城市象徵的意義,迎面撲來的卻是「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的老派地方角頭意理。




前台北市府喊出的萬華「軸線翻轉」計畫是三小?只知道《艋舺》歷史演義真正展現出地方活力翻轉的氣勢。《中國時報》社論表示,《艋舺》可以呈現「當地小攤販的在地人情味」來緩和全劇的殺氣,對於類似有關公部門考量的建議,《不能沒有你》導演戴立忍的看法是,政府不用去研究台灣電影怎麼拍,而應該建構一個有助於影視發展的環境。



        這個友善環境裡的關鍵台灣創意,不一定那麼「愛台北」或者「認同台北」,但大半會有台北在地和台灣本土「殺氣騰騰」的生命力啊


 



2 則留言:

  1. 文章寫快一點啦!

    回覆刪除
  2. Bangkah是「台語詞典」裡的標注音,不見得是平埔凱達格蘭語的「原音」



    因為,在艋舺市井,真的還很多在地人、老人是唸「Manga」的最

    多,Monga也有,當然,也有當地人唸Banka, Banga,,唸BAN的可能是受

    日語影響。



    日本植民政權所「發明」音譯標注字「萬華(万華)」是 BAN KA



    我是覺得該去考證平埔凱達格蘭原音,會比較有趣的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