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讓「台獨之名」追上「台獨之實」Taiwan Is and Will Be Independent

對於台獨,無論藍綠,台灣社會有許多想像,也有各種情懷。「台獨」指的若是台灣實質獨立的現狀,一般是沒有爭議而廣獲認同的;「台獨」指的若是一個運動、一種理論、一份實踐,那麼爭議就會多一點,認同就會少一點。而台灣社會一般對「台獨」的認知,屬於後者。




像這樣,台灣社會對於「台獨現狀」和「台獨主張」兩者接受程度的落差,「台獨」字面上給人或多或少的dirty word感覺,是意識形態交鋒的政治運動史,也是字彙流通應用的語言社會學。



        「台獨之實」雖然一直存在,但若要以「台獨之名」追上這「台獨之實」,卻不免身陷「名實之辨」的裂隙裡。若主張台獨,就會有人說「其實台灣已經獨立了」,或者「台獨只能做,不能說」,彷彿台獨是靈異故事那個行走夜路的旅人,回應叫自己名字的呼喚就會被攝去魂魄似的。




台獨走夜路,是走在中國殘餘政權所構築的台獨污名傳統上,而在另一個平行時空裡,台獨也同時走在台灣派自己鋪設的馨香聖潔大道上,然而其中勾勒的原始樸素、胸懷千壑的大器台獨,最突出的角色常常是對照出後起的猥瑣耍心機的小器台獨。




台獨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嘆,典型的例子之一是陳茂雄教授的分類:「老台獨」在戒嚴時期從事台獨運動,要面對被迫害的危機;「新台獨」在解嚴後到民進黨執政前從事台獨運動,不會被迫害,卻會斷絕了政治資源;「台獨新貴」則在民進黨執政之後才主張台獨,不但不會被迫害,還有機會獲得好處,可以「消費台獨」,可以光靠高喊台獨來養家活口。




喊台獨從遭受迫害到可以養家活口,代表台獨的在地正當性與合理性,在中國殘餘政權眼裡卻是大逆不道,在一些台灣派眼裡也代表台獨理想的廉價與世俗化,這顯示出台獨暗黑夜路和台獨輝煌大道之間的某種共感共鳴。反台獨者總是在批判邪惡台獨的時候,才會想到去肯定一下他們其實從不放在心上的美好台獨,讚美一下他們其實敬而遠之的原始樸素、胸懷千壑的大器台獨。




台獨或許不那麼大器,也不那麼小器,台獨可以成為台灣人發乎自然隨口表達的信念,可以每天在言論市場自由「消費」,拉近「台獨之名」與「台獨之實」的距離,同時貼近真實的台灣。





**刊於自由廣場 台獨的語言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