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五評謝長廷的憲法論:執政的焦慮

謝長廷於年初提出「親美、和中、對決國民黨」的主張,持續其執政總路線的邏輯推演。所謂「親美」、「和中」,和馬政府的外交政策趨同,以其為支點在內政議題上「對決國民黨」。此正如謝提出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為台灣內部共識基礎,以其為支點來結合「中華民國派」與「台獨派」,反制走向終極統一的中國國民黨。


而所謂「對決國民黨」,雙方交鋒,尋求聚焦內政、單點突破,是不脫一份焦慮感的。對政黨而言,是何時能再重新執政的焦慮;在相應的社會意識動員上,也是對政治性的台獨意識以及去政治化的台灣意識進展至高原期、不易突破的焦慮。就像謝曾提到的,反核四必須及時阻止燃料棒裝填,否則生米煮成熟飯造成既定事實就來不及了。


這份怕來不及的焦慮感,在核安議題上真切而實在,在台灣前途的想像上則常常遭到奚落、輕蔑,如批評謝的憲法論或和中主張,係為了速求執政,輕率妥協於中國國民黨的立場。


學者吳介民在其新著《第三種中國想像》,就鋪陳了反焦慮論述,將藍綠支持者雙方心裡一體化為一種焦慮感,「綠色焦慮,剛好與藍色焦慮,形成對偶性的共生關係」,一方焦慮著「再不趕快宣佈台獨,就會來不及」云云,另一方焦慮著「再不三通、台灣就要完蛋」云云。對綠營支持者而言,這種焦慮尤其是一種病徵,可以是一種「缺乏對中國社會的如實瞭解」的「菁英主義心態」,也可以是「台灣民族主義大眾化」的心理狀態,既高傲又流俗。


從台派內部的「台灣已獨立」和「台灣未獨立」理論與路線分殊來看,後者對台灣主權的焦慮感,也被前者視為猶疑、慌張、不夠理性,套上「急進」、「冒進」、「危險」、「退步」等凜冽辭彙,使用這套修辭策略的台灣主權已獨立派,為長期負載偏激污名的台獨運動,提供了一種溫和理性的想像,卻也使得非理性台獨形象在主流論述效應上愈益突出,反倒為台獨污名化傳統提供了延續的助力。


謝屬於台灣主權已獨立派,不主張強力訴求台獨,甚至被批評經常「修理台獨」,然而由於其流露的執政或反統焦慮感,和台灣尚未獨立派有了心理機制的連結,而有別於其他同屬台灣已獨立派人士隨時不忘讚美對手兩句的從容優雅的「穩健」姿態。


謝的「對決國民黨」路線,可集結抗衡力量於內政主戰場,砲火集中,對中國國民黨施政進行較猛烈的攻擊,主訴重新執政,亦即訴求取代和弱化中國國民黨此一阻擋台灣終極獨立最大結構性力量,以此前景做為與台獨路線的連結與交集,匯聚台派能量,建立共同陣線,共創台灣未來。

3 則留言:

  1. フィーバー♪┌(★o☆)┘♪└(★o★)┐♪┌(☆o★)┘フィーバー♪

    回覆刪除
  2. `;:゛;`;・(゜ε゜ )ブッ!!ww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