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5日 星期四

台片的懷舊與鄉愁



來自香港的消息,《我的少女時代》,1015日上映,連獲單日票房冠軍,至11月中旬累計港幣4,000,看來正循著同樣在台票房逾4億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模式,也就是「內地化」合拍片的台式風格校園電影,攀登香港華語電影票房歷史排行。(《那些年》香港票房近6,200萬,目前居當地華語電影票房之首

《我的少女時代》和《那些年》,都帶觀眾回到當年的青春校園,懷舊列車駛抵的1990年代,整個台灣也洋溢著青春民主氣息,後蔣政權正逐步走向歷史性的政黨輪替,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大眾文化表現活絡,流行音樂能量噴發,台語歌曲也全面復甦,蔡秋鳳於1990年發行的《金包銀》極為當時廣為傳唱的台語名曲,在《我的少女時代》裡和其他台港華語歌曲一同牽引時代的氣息。

其實,近年《不能說的秘密》2007和《海角七號》2008以來帶動台灣電影復甦的新世代台片,大抵皆為懷舊片,由其台語、日語、原住民族語等主流華語之外的語言表現可見一斑,流露舊日情懷,追憶逝去的美好年代,如前述解嚴狂飆的1990年代,以及台灣在地意識初興的日治時期,對照台灣時下沉鬱凝滯的社會氛圍,形成一種反差,愈反差,愈美好,懷舊彷彿成為對於現狀的—種反叛的修辭,《海角七號》於馬英九初掌政權時駛抵台灣幽微人心的渡口,不能說沒有集體社會心理的情感基礎。

若將懷舊nostalgia)與鄉愁(homesickness)予以區分,後者趨近精神症候,前者則是重建自我認同與社群脈絡的心理療癒。以去年上映的KANO》跟《軍中樂園》兩部代表不同的族群記憶的電影為例,後者以思鄉情愁的外省老兵失手殺人之悲劇終,前者回溯台灣棒球和土地開拓史指向希望的未來,適足以對照出與中國過去斷裂之念念鄉愁、與台灣過去連結之款款懷舊,兩種典型何者才是新一代台片的精神內涵?!

台灣習於哀悼某個一去不返的過去,然後發現有另一個過去需要重新擁抱,浮沉於帝國邊陲的台灣,國民自我重建的廣大心理需求,使得懷舊成為一門好生意,與同樣地緣命運的香港不時情懷共振著,《那些年》和《我的少女時代》在台港受到歡迎,香港票房遠勝中國票房達25億人民幣的《捉妖記》,可以看出不與「內地」同的在地差別情懷。

台灣以人口計是全世界第50位左右的中型國家,為美國好萊塢電影主要海外市場之一,每年可觀的影視消費,再加上香港這共振市場,是可以獨立養活台灣本地作品的人口與經濟規模,近年來動輒破億的新台片已提供不少成功的案例,其中與台灣身世過往重逢的懷舊內涵,如在台票房逼近坎城得獎片《聶隱娘》的台日歷史紀錄片《灣生回家》,集聚台人懷舊與日人鄉愁的深刻情感力量,形成足以撐開市場的心理規格,台灣影視藝文作品的無窮礦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