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受難美術,得林之助--台灣論「國畫」,膠彩遞情思

代表圖片
朝涼》Bathing in the Morning, 1940  source: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1940年,日本慶祝相傳於公元前660年即位的首任天皇神武創建大和朝廷2,600周年,帝展擴大舉行的「奉祝展」選入剛從東京的美術學校(今武藏野美術大學)畢業的林之助作品《朝涼》,牽牛花棚為背景,未婚妻加長比例著和服立於左側,望著右下畫家化身的仰首公羊,當時小倆口甫立婚約,台日兩地相隔相思,特殊的粉灰淡青色系背景,「清新出塵如詩如夢」,「掛在會場第四位置是每回展覽比賽慣例特選第一名的地方,當時日本最著名的美術雜誌《美之國》也刊登了這幅作品並撰文讚賞」,來自台中大雅的台灣青年藝術家震動了日本畫壇。

「林之助百歲紀念展」刻正於台中的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以上介紹摘自策展人、大師門生曾得標的展覽圖錄撰文。另一位策展人、台師大美術系白適銘教授稱《朝涼》「構圖新穎、具現代感」,為畫家創造「藝術生涯的第一個高峰」。隔年1941林之助返台,於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連得年度首獎,1946年開始執教於台中師範學校(今國立台中教育大學),並受聘於延續府展之全省美術展(省展)委員,擔任「國畫部」評審並提出示範作品供觀摩,年方30的年輕畫家和其他在地青年才俊貢獻所學,引領戰後台灣美術圈的發展。

然而,林之助及其他在日治時期接受藝術教育的台灣第一代現代畫家,不論是東方或西方風格,不論繪畫成就如何顯赫,皆受制於戰後中國國民黨政府「復興中華文化」意識形態,遭到中國移入水墨畫家搶奪正統的強勢活動壓抑,畢業於日本畫部的林之助其後來正名為「膠彩畫」的藝術類型,隨即捲入「正統國畫論爭」,1970年代達到高峰,台日斷交隔年膠彩畫遭省展「國畫部」逐出,台籍畫家所擅長的主流畫種在台灣最大規模的美術展銷聲匿跡,直到1970年代末期才在省展恢復展出,1982年呼應林之助的主張於省展創立膠彩畫部

膠彩畫源遠流長,使用鹿和牛等動物皮骨熬煮的動物膠混合礦物質顏料作畫,和中國傳統重彩工筆畫系出同源,跨海傳播東土結合現代美術技法成為所謂的日本畫或東洋畫,透過日治體系轉介傳輸,形成台灣近代新美術發展的骨幹之一,在林之助之前膠彩畫家郭雪湖、陳進、林玉山即以「台展三少年」之姿在府展前身的美術展引領風騷(即將上映改編自台灣美術史先驅謝里法老師小說《紫色大稻埕》的電視劇主題之一卻在戰後的大中國政治氛圍下淪為日本文化遺毒遭致攻擊,白適銘教授指為「受難美術」

林之助曾自述(曾得標記錄「藝術的價值,在於其思想、精神與創意,不在於素材,不論用油彩、水彩、膠彩、水墨....等,只要能畫出美的色彩與造形,不管是抽象或具象,只要具有自己獨特風格,就是好的繪畫作品。」。

2005年,林之助獲頒行政院文化獎,2008年過世時,陳水扁總統親赴其於台中師範學校的宿舍和畫室(現為政府指定歷史建築林之助紀念館)頒發褒揚令。20155月,擁有許多台展、府展、省展得獎作的國立臺灣美術館的典藏作品,包括《朝涼》以及228事件受難油畫家陳澄波的《嘉義公園》和《淡水風景》,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重要古物,同時林玉山的膠彩畫《蓮池》也通過指定為國寶級作品。

遲來的官方認可和禮讚,彷彿訴說著林之助等台灣藝術家,在充滿敵意的中華文化殖民地和傳統水墨「國畫」抗衡的數十年奮鬥歷程艱辛中透著一股林之助後期畫作花鳥主題和早期名作《朝涼》般寧靜、雅致、悠揚的在地情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