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新新電影《艋舺》 A Newer New Wave of Taiwan Cinema

(導演已經拍到起肖了)


source: http://mediadiary.livejournal.com/245033.html




《海角七號》的五億票房狂潮才一年多以前的事而已,大家都說不知道還要再過幾年才能再造如此台片奇蹟,沒想到
《艋舺》這麼快就以只稍高一些的資金規模在上映一週後票房迅速破億,台片拉回在地主流觀眾的潛力已進一步顯現




如果《海角七號》是瀟灑飄逸的「台灣黑狗兄」,《艋舺》就是生猛奇麗「食重鹹」的「黑死台客風」;《海角七號》現象有評論說是「新台灣民族主義」的表現、反映出「台灣主體意識高張的心理現實」,而《艋舺》製片李烈所說「這部片子從一開始就沒想著中國市場」也引起廣泛迴響,《中國時報》標榜家族源於滿清貴族的導演鈕承澤為「滿族台客」和「外省台客」,如同電影主角蚊子具有外省掛血緣轉化成為正港台客。




濃濃的台味大家都聞得到,然而台灣在地影視傳承卻同樣看不清。前年《蘋果日報》社論評《海角七號》熱潮說「以前那些自命清高又矯情的電影工作者和評論家謀殺了國片」,《中國時報》小社論也把《海角七號》和過去「自我耽溺」、「冗長、沉悶、呆滯」的電影分隔開來,如今眼看《艋舺》風雲再起,同樣的《中國時報》小社論又開始嘲諷二十幾年前「有水準」的電影工作者發動的「新」電影革命,讓一般觀眾看了睡了幾覺之後不再進戲院,並讚許《艋舺》讓台灣的「舊」電影又回來了。




其實,鈕承澤導演當年主演成名的《小畢的故事》(一九八二),正是「新」電影的革命號角,而且是沒讓觀眾睡覺的票房成功之作。這樣的「新」電影所要革新的,是當年讓觀眾不再感興趣的過度浮濫的商業片,以及過度教條化的愛國宣傳片,如此的「舊」電影難道可以再回來?




「新電影」後來雖然無力振興國片票房,其本質卻是嘗試與本土觀眾對話的努力,只是不得不與台灣整體影藝欣賞文化共榮共衰,沉潛二十多年後,「新電影」運動的感染和影響在魏德聖、戴立忍、鈕承澤等新一代主流導演身上擴散開來,同樣沉潛了二十多年的本土觀眾也及時甦醒出土。



        台灣電影發展風光精彩可期,「新新電影」正擅勝場倒是一直拘泥於「新」「舊」電影糾葛的老舊電影觀點「
沉悶、呆滯」,要好好自我「反省」以期突破啊!

 


1 則留言:

  1. 艋舺劇組,在佈置清水祖師廟時,有用到「小畢的故事」電影海報喔,在

    牌樓左側。



    http://gallery.kaishao.idv.tw/main.php/d/3722-2/4b64a5adedc96.jpg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