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台片大潮,勇敢去愛 Don't be Afraid to Love

時值《賽德克.巴萊》三天半票房破億大潮,對於這部電影發燒現象,自然也會湧現相應的意見與評論現象,包括希望對電影的關注與熱愛,能超越大銀幕上的光影,關懷當今現實生活中一個個莫那魯道面對現代國家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繼續不屈的反抗;



        也有討論的方向指出莫那魯道本身的「英雄」角色命題,點出原住民族各部落之間的歷史情結,以及各自和日本殖民者互動過程的無法單純視為親日或抗日的歷史圖像,以至於台灣原住民族「出草」的儀式意涵等等。




        除了以上的討論,還有一種論述現象是屬於吐槽型的,有影評人說
《賽德克.巴萊》的氣勢太強,媒體都不敢批評,一片叫好,是一種「白色恐怖」,「偏於盲目」,前媒體記者黃哲斌甚至表示對《賽德克.巴萊》的洶湧訊息流「覺得反胃」,「絕對不看」,「想抵制或逃離這種社會氛圍」...



        這讓人想起三年前的《海角七號》襲捲全台狂潮,許多評論喊著「真的那麼好看?」「走得出台灣嗎?」、「海角神話應到此為止」、「
假本土之名行『亢』日之實」、「只激起一片搞笑的莫名笑聲」、「把導演所拍出的鄉土民情捧上天」、代表「群眾暴力與網路暴民再一次盲從暴力的尷尬局面」云云,真是太「恐怕」太「盲目」了...



        黃哲斌自己也發表
《海角七號》被一頭熱過譽的評論,表示只算是一部「好看的商業片」,但「因難以忽視的瑕疵,《海角七號》很少娛樂我」。




其實,對影片的感覺每個人都不一樣,有沒有被娛樂到沒個準,只是像 黃 先生曾質疑《海角七號》>>



 它讓未來國片有了一百萬人次的票房潛力,當然,這一百萬人也可能像紅衫軍,轉瞬消失街頭。



 
如果拍了《賽德克.巴萊》,一部以原住民為英雄主角的電影,《海七》的一百萬觀眾都還會支持他嗎



 除了關心《海七》,能不能把這股熱情擴大到其他台產片上,讓台灣電影也出現奇蹟




        當這些問題都已經出現肯定答案時,卻對擴大與延續
《海角七號》票房潛力、觀眾支持、熱情、奇蹟的《賽德克.巴萊》「覺得反胃」,「絕對不看」...



        那麼直接說「票房太好太紅的電影我就不看」會不會比較乾脆呢?
  




        也創下台片票房奇蹟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導演九把刀曾說有人會覺得喜歡太紅的事物「完全無法突顯自己」,然而情有獨鍾固然顯露品味,擁抱群眾也意謂「你很勇敢」。



        若能放開胸懷去看,看了可能不喜歡,如果覺得喜歡,就和一百萬、兩百萬、三百萬群眾一起喜歡,一起感動,在台片大潮來襲的此刻,勇敢去愛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