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台灣精神 台片好台 So Far So Good So Taiwan


威尼斯影展官網,入圍競賽影片的《賽德克.巴萊》介紹網頁上魏德聖導演的話表示,「霧社事件」一般的看法是台灣原住民起而反抗日本殖民統治,這雖沒錯,但其核心價值在於起而護衛一種原則,「透過賽德克的信仰,我想重新檢視霧社事件,同時也想在對立雙方之間尋求某種和解,探討人性尊嚴和自我完成等比較大的議題。」 


        可能是因為魏導拍的不是台灣1970年代常見的傳統「愛國」「抗日」片,而且居然想在日本殖民者和在地被殖民者之間尋求「和解」,惹得中國影評人不高興,說是「偽史詩片」。


        就像有賽德克族人投書說的,講賽德克族語的《賽德克.巴萊》說是「華語片」實在不可思議。


        而以其非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血統,說是「國片」進入「中華民國」政府法條框架的「國產電影片」乃至「本國電影片」也顯得不倫不類。說是「台片」也就台灣電影大概是最恰當的吧!


        之所以是「台片」,不只是形式上的名稱議題,也有內涵上的深層文化因素。


         這一波台片大潮,指標作品包括8月上映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翻滾吧!阿信》,以及9月上映上下兩集的《賽德克.巴萊》。


        其中,由網路小說改編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全台累計票房已破3億元,正朝4億前進,離《海角七號》的5億3千萬已不遙遠,讓人非常驚豔。


        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運動代表人物之一的小野在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導演九把刀和製片柴智屏的訪談中所說的話頗耐人尋味:


九把刀是大地震那一年開始寫網路小說的;柴智屏在大地震之後的2001年推出了台灣第一部偶像劇,這兩個東西很有趣,看起來是個別的創作,但其實是順著台灣21世紀前10年精神層面的改變而起。


        帶著台灣味青春時尚都會氣息的偶像劇,自發展而為台灣主流電視劇種以來,觀眾群遍及各年齡層,成為深具外銷實力的台灣強勢文化創意產品。


        網路小說更代表了台灣文學界「民主解放」過程,將文學品味從出版社或報紙副刊編輯偏向嚴肅文學的品味標準中解放出來。


        《翻滾吧!阿信》則是延續了滿溢台灣社會風情的紀錄片的在地文化力量。


        這些「台灣精神層面的改變」,構成了這一波很「好」、很「台」的「好台片」大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