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http://www.ntm.gov.tw/tw/index.aspx
正在舉行建館一百週年「百年物語」世紀典藏展的國立臺灣博物館(以下簡稱台博館),展現鮮明的綜合風格,自然科學與人文歷史收藏兼具,從前身「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於一九O八年設立為台灣第一座現代意義下的博物館以來,歷經日治時期最全面與完整的原住民族「蕃族品」蒐藏計畫,見證並保存了許多著名台灣動植物與古生物專家學者(不少也是台大前身的台北帝 國大學 教授)的研究成果,堪稱台灣在地知識文明百年典範。
然而,擁有古希臘神廟宏偉立面與文藝復興式典雅均衡建築結構的台博館,經常陷於尷尬曖昧的處境中。首先,其收藏與研究成果的日本殖民印記,在「復興中華文化」的中國國民黨政府遷占台灣之後,是絕對的政治不正確,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等陸續出現的中華文化昂揚身形之下,台博館自然顯得渺小。
再者,台博館的綜合性格也使其在日漸講求專業分工的博物館事業環境中顯得定位不明,其「鎮館三寶」的「臺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1895)、台灣古圖之最的「康熙臺灣輿圖」(1699-1704)、可能是傳世最早也最接近真實的「鄭成功畫像」(十七世紀中葉),屬於珍貴的歷史文物,而其模式標本等自然科學豐富典藏,又使得台博館於九O年代幾乎併入台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一般民眾心目中,台博館的名號與形象也不甚響亮與明晰,碰到如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千禧年兵馬俑展和現正舉行的米勒展,經常出現有人誤入台博館的尷尬場面。
其實,擁有相當歷史縱深與發展厚度的台博館,其專業領域模糊的集總特質,是可以轉化為形象資產,打造出明確定位的。台博館時而尷尬曖昧的身影,反映的是整個台灣曲曲折折的歷史途程,誠如蕭宗煌館長在百年館慶專文所言,「臺灣近代歷史近四百年來的發展,不論是殖民、反殖民的過程與歷史記憶均不容抹滅」,必須積極面對「如何選擇真實的面對過去的歷史,如何在歷史的沉思中重新建構臺灣文化的主體性。」
其實,台博館的定位,在日本時期就成為話題。一九二六至二八年任職於本館的漢學家尾崎秀真,在博物館創立三十年紀念文集中寫道:「最近有一些人,提出要將博物館改為科學博物館的想法。這可能是一種管轄的關係也不一定,可是總督府的博物館絕不能改為科學的博物館…博物館的使命,最基本非代表台灣的生命模式不可。博物館絕不是只教育一部分學生的機關,至少為台灣全島…的教育機關。若將其與學校標本室混淆為一談的話就不行了。」
或許,尾崎先生在七十年前,就為台博館的綜合風格或蕭館長指出的台灣文化主體位置,找到了最佳定義,也就是上述「代表台灣的生命模式」。其意義開放對象是全體台灣人民,是台灣全國的教育機關或終身學習機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