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間,台北一地成為整個台灣的代表名稱,當然謬誤荒誕,勉強權宜使用也不可視為理所當然。不過,台灣人民和朝野都無法接受的「中國台北」一詞,卻不偏不倚命中了台灣的真實情境。
林濁水先生在《共同體:世界圖像下的台灣》(二OO六)一書裡,指出台北從台灣民主化初期的黨外意識重鎮,於九O年代逆轉為保守派大本營,挾其政治、學術、媒體中心之勢,生產和台灣整體民意有極大落差的台北「主流論述」,此論述霸權在二OOO年政黨輪替後未有絲毫變動,連出身反對陣營人士的思維模式亦不能免,形成在地文化持續依附舊殖民文化支配的後殖民現象。黃文雄先生在序文指出,從台灣自求解放運動的脈絡來看,對「台北主流論述」的拆解與挑戰是本書最大的貢獻。
台北主流和台灣整體民意的落差,很多時候也可以叫做「南北差距」。以區區台北一地而能代表整個台灣之「北」與「南」對峙,足見其深厚實力,若以台灣整體民意為主流,台北觀點至少也是聲勢浩大直逼主流的第一支流了。
林濁水先生指出,台北主流論述的一大特徵,是對台獨、甚至台灣前途的悲觀與失敗主義,在政治上傾向屈服於中國促統壓力,在經貿上寄希望於全面中國化,台美和台日等外交作為也以和中國的關係馬首是瞻。
台北主流論述的核心,就是對「中國」的想像與沉溺,中國國民黨和馬英九先生念茲在茲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一中神話」以至於「中華台北」,全部奠基於和台灣在地主流民意有相當隔閡的台北自閉性格。
在台北,有街道名稱劃出的小中國,有不斷稱許中國釋出善意卻說台灣人民很cynical(懷疑不信、嫌東嫌西)的前市長和現任總統,有主張一中共同市場、當選後隨即持「台胞證」入境中國的現任副總統,有建議台灣使用「台北中國」名稱來和「北京中國」對等的知名教授,有對著來訪的中國北京小學生和本地小學生說「我們的國家叫中國」的現任市議員,有對「中華民國」忠心耿耿的中國國民黨籍現任市長、有誓言教訓台獨份子、踹了前總統一腳後還可以對著媒體表演中華愛國英雄氣概的老伯。台北的中國主流論述,已經不再是一種論述而已,在校園、街頭以及其他許多可能的場合,都已經是日常生活的耳提面命和腳踢恐嚇了。
中國台北,很中國的台北,難道不是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