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共台語攬Ân Ân Learning to Sing--and Write Taiwanese

前年江蕙首次演唱會的貴賓台北市長郝龍斌夫婦,表示學台語都是聽江蕙的歌學的。今年,著名作家劉克襄則盛讚江蕙歌詞文字,表示應列為台語教材範本。類似諸多對台語天后的讚美和恭維,在我們這些也喜歡江蕙的台語人聽來,英文叫mixed feelings,也就是「五味雜陳」。

        

        1983年江惠(當時「蕙」還沒有草字頭)的《你著忍耐》推出後在夜市流行開來,但如果想上電視,就如《苦情姐妹花》裡描述的:「頂多是上一次無人知曉的『今日農村』之類的節目,已經千恩萬謝了」,「唱片新人好可憐啊,尤其是唱台語歌的!人家一看你的土樣子,就懶得搭理。」早期在「推行國語」的傳播政策與教育政策下,「方言」流通遭到管控,台語淪為次等語言,在學校裡不要說學台語了,連講台語都會被處罰。



        在這樣的「國語」優位環境中,和郝市長一樣只靠聽台語歌來接觸台語,代表的其實是台語欠缺公共語言地位,學習管道受限,對照在課堂上搖頭晃腦、朗朗唸書學「國語」或者學英語,聽歌唱歌只是學習輔助工具之一。



        如今,台語雖已不再是次等語言,但其社會性的根本損傷已經造成,在基礎國民語文教學仍然只是聊備一格。



        我上過一位台文作家的台語課,教材除了如同劉克襄稱讚江蕙歌詞「境界高」、「文學意味濃厚」的雅致風格文章外,也有老師自己寫的充滿俚俗和「黑話」台語的文字。每一種語言,都有其「優美」之處,也都有其反映社會現實的草莽活力,如果因為發現了「台語之美」,就反射式的認為可當作台語教材,大概是過度擴大與延伸了某一類風格的語言代表性,呈現一種較為局限的語言想像。



        其實,風格化的娛樂表演內容,和講求學習技術細節的語文教育,兩者邏輯並不相同。有看了江蕙演唱會大為感動的飄飄然評論說,小巨蛋裡「觀眾與演出者的律動共鳴是那麼自然和諧」,但是「為什麼台灣的鄉土教育總是出現黑手的操弄」,這就是混淆了娛樂事業和學習現場的運作方式,前者追求觸動共感心弦的魔幻氛圍,而後者對如何構築有效的學習基礎是斤斤計較的,不一定就是什麼「黑手操弄」。



        現在台語文教材要計較的,並不是有沒有「境界高」的優雅文章,而是建構穩定自足的書寫系統並擴大運用。像江蕙的《甲你攬牢牢》,若按教育部發佈的「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應為「共你攬牢牢」,歌詞裡「甲你攬緊緊」應為「共你攬絚絚」。



        按照教育部的說明,選用「絚」已是捨去較為繁雜的「緪」或「揯」,但仍屬於罕用漢字,若採用台文書寫「漢羅並用」主流模式,也可依照教育部2006年公布的「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以ân代「絚」,也就是寫為「共你攬ân ân」,捨去罕有漢字適用之疑慮。進行相關討論並擴大共識,逐步確立穩定可靠的台文書寫系統,才是台語文教育可長可久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