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0日 星期六

台灣不可限於「中華民國」 Out of ROC

馬英九說,「台灣已是台灣人的台灣,是中華民國的台灣。」前半不證自明,後半愈證愈不明。



        馬英九列舉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書等歷史文件,還引述前美國總統杜魯門的聲明,強調「台灣回到中華民國懷抱,它的程序是非常清楚的,每一文件、每一行動都有法律與政治意義。」然而援引歷史文件和重要談話做為論述根據,不能逃避台灣地位研究學界對這些文件和談話的質疑,例如開羅宣言不是條約,只是沒人簽字的新聞公報等等。



        更根本的是,如果「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存在需要如此一再提出、一再確認,這現象本身不是就代表其正當性並不充分,否則昭昭事理何勞如此多費唇舌,像是「中國已是中國人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之類的?



        國家是一個地區的一群人想像的共同體,首先必須要讓那群人願意去想像,樂於去想像,就像一部電影一樣,必須讓觀眾願意去觀賞,樂於去觀賞,如果「中華民國」像《海角七號》那麼受到歡迎與認同,大概就不用麻煩總統還要一再宣示力挺了。



        如果國片發展最重要的是培養出台灣電影觀眾,那麼「中華民國」首先便要有台灣民眾的普遍認同。看看台灣藍綠集會,「國旗」在藍營滿場飛舞,在綠營場子則不見蹤影,台灣民眾對國家的分裂想像也就是「國旗」必須用力飛舞、教育部長說學校要唱國歌、升國旗的原因。



        馬政府要花大錢慶祝「建國一百年」,然而台灣人的台灣意識和想像的「國家」標的,和一百年前建立的那個國家已經相當疏離,反映在最近的網路民調,有六成對建國百年慶典沒有特別期待。



        箇中原因,一方面應是像最近馬政府「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及台灣光復六十五周年」的相關「中華民國」論述,彷彿又回到戒嚴時期的國民教育歷史課本,不見前進感或未來感,只有停滯感和倒退感,大不利於應是活潑動能的國家共同體想像;另一方面則是在台灣最擁護「中華民國」的人,經常最是主張和否定「中華民國」的對岸中國政府積極連結,這又讓人產生混亂感和倒錯感,不利於建構穩定的國家論述方向



        目前的「中華民國」國號,或可做戰略性運用,但台灣民眾的國家意識和共同體想像必不可局限於此,而必須充實更廣的內涵,進行更深的思索,看出更遠的未來,全體台灣人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