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治水評論家滿紅的,就是高雄正修科技大學通識中心王玉佩副教授,在《聯合報》寫了篇〈城市美學 擋不住洪患噩夢〉,一時間口耳相傳,連馬英九都主動引述,說很有參考價值。在此無法免俗,我也來主動引述一下囉: 王玉雲擔任市長後,大力開闢道路,連帶也配合建了不少下水道,讓市民不再飽受淹水之苦。在王玉雲之後,楊金欉、許水德、蘇南成等市長,都持續辦理下水道工程,接下來的吳敦義市長,推動雨水與汙水下水道分流,除了全面興建雨水下水道工程,更投下可觀人力與財力於汙水主幹管、次幹管的興建,以避免家戶汙水及廢水排入愛河,這也是後來愛河水質改善,河岸景觀具有親水性的主因。 (不過民進黨主政仍是「愛河中游尚待大力整治」而「臭不可聞」啊,見下文)
王教授再接再厲,又在《蘋果日報》寫了一篇〈九一九是天災也是人禍〉,繼續緬懷中國國民黨德政:
高雄市在國民黨主政時的歷任市長,諸如王玉雲、楊金欉、許水德、蘇南成及吳敦義,都致力於下水道工程的興建,吳敦義更是不遺餘力地推動污水與雨水下水道分流工程,也因而多年來高雄市已少有水患,即使是去年莫拉克重創南台灣並釀成嚴重的八八水災,高雄市仍然能夠倖免。
才一年前,高雄市可以倖免水災,是中國國民黨市府德政使然;才一年後的高雄市水災,即歸咎於民進黨市府華而不實的「城市美學」,順便也把親水美麗的愛河,也跳過民進黨執政直接上通前中國國民黨市府。
比起這種「政治美學」,什麼「城市美學」還真要破功不可啊!
王教授曾以「中國文藝協會南部分會前理事長」身份投書,所謂「中國文藝協會」在《臺灣歷史辭典》如此定義:(亦可見《臺灣大百科全書》)
簡稱文協,前身是「副刊編輯聯誼會」,為中國國民黨來臺初期最大文藝團體。1950年代初期,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希望各副刊配合國家文藝政策,加強與媒體聯繫,穩定局勢,於1950年3月成立該會。同年即以該會成員所屬作家群為基礎,由張道藩發起,黨部經費支持,成立一全國性文藝團體。
看來,呼籲考量政治人物治水政績並以選票給予「制裁」的王教授,在執政黨五都選舉風雨飄搖的危疑時刻,努力建立「政治美學」,正忠實執行著「配合國家文藝政策,加強與媒體聯繫,穩定局勢」的宣傳任務啊。
另附王教授代表作一篇〈阿扁住高雄 我們就搬走〉,可見「美學」專家講起醜話來也是意氣風發的,大概也很想說阿扁總統既是天災也是人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