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思親班機 自動飛行--評《父後七日》Those Seven Days in Heaven



from: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0/06/post-1965.html



父後七日》八月底上映以來,全台票房突破三千萬,以約一千兩百萬的成本,壓過大成本、大製作的好萊塢作品以及中國名導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同時和前年另一部「七」字輩的五億驚世台片《海角七號》一樣,脫離了以台北票房乘以二做為全台票房的計算慣例,台北以外的中南部票房約為台北的兩倍。



        由於同為喪葬主題,《父後七日》常和日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這部二OO九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相提並論。《送行者》禮儀師主角親自送失聯多年的父親最後一程,父親在主角兒時記憶裡總是模糊的臉逐漸清晰,早就忘掉的面容,終於龐然回到兒子的生命意識中。



        《父後七日》也上演「忘掉/記起」的戲。女主角親自送父親最後一程,事後她自述「經常忘記」,而「父後某月某日」在飛機上「下意識提醒自己」為父親買免稅菸,「這個半秒鐘的念頭,讓我足足哭了一個半小時」,「直到機長室廣播響起,傳出的聲音,彷彿是你。你說:請收拾好您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這段擁有強大思念能量的原著自述,在電影裡配合最後一景女主角和憶起的父親一起端坐在煙霧繚繞的候機室裡,觀眾的確像是經歷了思親的飛行,在戲院班機降落前忙著收拾自己翻滾的情緒。



        帶領觀眾飛行的,就是那「下意識」的「半秒鐘的念頭」,那種自動飛行模式的生命記憶。本來以為失憶的,在某個不自覺的時刻自行清晰湧現。這部電影聲聲呼喚著那些彷彿失落的回憶,帶領女主角回到日久隔閡的家鄉,回到過去和父親點滴深情的景致,回到父親說笑豪邁的台語,借道士之口唸出「今嘛你的身軀攏總好了,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拚」,如此行禮如儀卻富含哲思的優雅台語。



        電影將原著裡沒有面目的「葬儀社的土公仔」提昇為主角之一的道士阿義,並自稱正職為詩人,而他唸出的一首文謅謅拖泥帶水的「北京話」詩,和一首鏗鏘有力的台語詩,兩相對照像是在嘲弄前者的蒼白與做作。《父後七日》原著作者和導演劉梓潔受訪表示曾經努力學習「標準國語」,這部作品大概就是要回復她曾想擺脫的「鄉下小孩」和「鄉下語言」的台味生命印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