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超完美風暴下的綠營新勢力 New Green Force out of Perfect Storm

小英在總統初選勝出,論者指為泛美麗島世代也就是美麗島事件受難者和辯護律師群世代的淡出,以及綠營新世代的崛起。這說法大致妥當。

   然而,舊世代力量並非就這麼過去了,而是轉換形式沉潛與深化。尤其,屬於泛美麗島世代的前總統陳水扁與前總統候選人謝長廷,兩人皆力挺小英出線,長期以來糾結較勁的兩股力量終於合流,長扁聯手的夢幻威力,像一則遲到的傳說,正要開始流傳。

   蔡蘇兩人各自與馬英九比較的對比式民調,其微小差距不足以反映兩人在綠營的支持實況,對於在綠營內部明顯領先的小英而言,像陷入一場超完美風暴。

   不過,最後仍然得助於小英代表綠營新興力量的特質而得以安全駛出風暴。此特質顯現於初選後期的「唯一支持」論述發酵,這本是小英的核心支持者為了他們認知到的全民調不足之處而想出來的補救方法,也就是在核心支持者之間傳播,這些人有沒有人接到電話,甚至這些人影響了多少人去「唯一支持」,其實都是很大的疑問,但卻大舉佔據了媒體版面和選戰語言,創造犀利的議題,引領初選的形勢。

   雖然最後的民調結果看來就是在大範圍民調樣本基礎下沒有特別招數的一般民眾自然回答的結果,然而和有意識的選舉動員行為仍存有相當的連結,這連結顯現在小英核心支持者的必勝意志,形成尖峰效應,兜隴了對小英的有利條件予以突破,與對手進行充分有效的功防。

   站在「唯一支持」對立面的一方,把不過是小英核心支持者訴求的民調回答方式投注了太大的敵意,甚至以「詐術」與「欺騙」形容,這對於一個充其量只是對全民調有所警戒的方法,可說是不成比例的否定。而正由於反對「唯一支持」一方的論證基礎過於勉強與薄弱,使得小英陣營在初選雙方核心攻防立於不敗之地。

   反對「唯一支持」一方所設想的廣大民調範圍裡的一種「自然」民意呈現的狀態,不是不存在,然而那不應是競選陣營功防的戰場,除非是認為那個「自然」狀態有利於某方因而主張不得干擾。選戰攻防的本質,還是要回到各陣營本身的基本立場、觀念、主張。

   觀察反對「唯一支持」的主要論述,似乎都對許信良的參選十分推崇,而小英核心支持者則大都對許難予認同。前者濃重的懷舊情結,對照後者的不假辭色,反映的或許
正是泛美麗島世代的淡出,以及綠營新勢力的興起。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複合蔡英文&柔化蘇貞昌 Two Leading Images

民主進步黨內總統初選,相較於執政黨定於一尊無波無瀾,蔡蘇兩人成為熱門新聞注目焦點,分別與馬英九對比都頗有贏面,至少是旗鼓相當。



        從蔡蘇的風格與型態差異,可以觀察出兩人不同的潛質。



        蘇貞昌在台北市長選後的大安森林公園音樂會說,不是勝利慶祝,也不用失敗悲傷,這堪稱是五都選舉綠營最佳結語。蘇貞昌傳唱台北市各地的音樂會,音樂內涵蘊涵深沉的台灣主體意識,直指久遭壓抑的台灣之名,謝票音樂會上滿滿的群眾送出平靜而堅定的祝福,見證文化創意飛揚的競選模式。



      然而,如此的剛性形象柔化模式,同屬美麗島辯護律師世代的陳前總統在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即已創造典範,當時輕快的《春天的花蕊》旋律伴隨「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輕軟調性,和聲勢居次的趙少康「中華民國快要滅亡了」的沉重肅殺形成強烈對比。從當時直轄市長首次民選,到現在總統都直選四次了,如此將政治剛硬線條柔化處理的單向呈現方式,屬於比較古典老式的型態。



      相對的,蔡英文代表的是一種台灣文化特色的混搭複合型態。蔡英文和早期台灣民主化運動沒有淵源,半路殺出成為綠營領導人,並沒有像蘇貞昌那樣的傳統政治背景需要修飾,這是其特殊之處,也使得「小英現象」評價迄今尚難穩定,有時被捧為綠營救世主,有時僅被視為一時的新鮮風行現象。



        再如蔡英文都會型的柔性形象與中性立場,其台灣地位主張被一些獨派人士批評過於模糊曖昧,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的鮮明「深綠」立場卻也宣之於口,且擁有李前總統「兩國論」策士光環,連任黨主席得到超過九成黨員票,擁有深厚的草根基層實力。可以說,「台獨」在蔡英文身上失去了傳統的明確輪廓,導致部分獨派人士失去即時認同的標的,反台獨者一時也找不到顯著標靶來實彈射擊。從一位學者與會議談判人員,到逐漸展現領袖魅力,「小英現象」的本質,呼應的是混雜複合的台灣社會特質。



        蔡英文的多元複合,蘇貞昌的線條柔化,兩者的未來潛質,有結構上的差異。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自由的風不要停歇 Taiwan Blowin' in the Wind

擁有「抗議歌手」崇隆形象的狄倫(Bob Dylan),在中國藝術家艾未未日前遭逮捕之際於北京開唱,外國媒體多語帶諷刺,美國《華盛頓郵報》也於四月六日刊出的報導,篇名《審查的年代》(The times they are a-censored),諧仿狄倫名曲《改變的年代》(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由於中國的審查制度,文中提到狄倫演唱會在中國和台灣的曲目並不相同,如文中引述的一位女學生說狄倫沒唱她想聽的《隨風而逝》(Blowin’ in the Wind),這首形同六O年代反戰與民權運動國歌的作品,幾天之前在台北以安可曲唱出,成為演唱會結束前的高潮。



        文中也引述演唱會現場一位藝術家的感想,他提到艾未未,說中國很奇怪,可以讓人失去自由,也可以讓人去聽狄倫歌詠自由。



        中國很奇怪,是怪在由共產黨領導的商業資本體制,商業消費邏輯裡根本的商品自由流通原則,受制於一個管制自由的政府,而狄倫在不自由社會裡歌詠自由的場景,似乎也正極致體現出商業消費「什麼都可以賣、什麼都不奇怪」的幻麗虛無世界。



        其實,狄倫本來就不是一直站在社會運動第一線衝衝衝的人,他的抗議形象大半是時代形勢風雲際會推昇翻捲出來的,就其整個音樂生涯來看,其實比較是知性省思的內涵,點點滴滴累積出了紮實的形象氛圍,其中閃亮的時代光環與農濃的懷舊情愫,也就成為二十一世紀所謂「詢問度很高」的文化商品。



        同樣一位歌手,同樣聚集了一批朝聖的歌迷,在台北和北京唱不是自然選擇的不同曲目,這使得蔡英文說的中國和台灣「和而不同」聽來頗為生動。當年《隨風而逝》歌聲因緣際會在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的「我有一個夢」聲中引領風騷,如今卻也在藝術家被無端逮捕之際飄盪在籠罩於同樣大國興起陰影下的台灣。



        只希望《隨風而逝》永遠不會刻意從該唱的曲目中拿掉,只希望聽眾永遠能夠期待演唱會沒有遺憾的高潮,只希望台灣人能夠一直在風中尋找答案,只要自由的風永不停歇。

誰怕獨派挺小英? Everybody wants an Independent Taiwan

聯合報社論問道:「獨派因何力挺蔡英文?」這是個好問題,問法卻很怪,例如「蔡英文與獨派的結合是一個異象」,記得聯合報對去年中小英主席的「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一席話非常感冒,指其台獨指數高於台獨黨綱、台灣前途決議文、兩國論、一邊一國、正名制憲、台灣地位未定論、正常國家決議文、外來政權、第二共和等等所謂「重台獨」、「輕台獨」、「類台獨」主張,是「最獨」的兩岸論述,既然是「最獨」,獨派支持小英就再自然不過,怎麼會是「異象」?

 

又如聯合報社論說「最標榜理性清新的蔡,卻是最受獨派擁護」,把「理性清新」和「獨派擁護」放在對立面,有這樣的認知,不知道還要不要「理性」談台獨?


聯合報質疑台獨團體「只因為有人打了幾次勝戰,就可以把理念置之度外」,其實類似的批評已見於獨派內部,如金恒煒老師質疑蔡英文台灣主權立場主張「讓人霧煞煞」,表示「獨派已經退到底線」,「只要贏過馬英九,其他的都可以不計」,「連獨派理念都可以不談」。金老師說這是「獨派最寒冷的冬天」,聯合報則說是「台獨意識形態撞牆現象」!


無論是「冬天」還是「撞牆」,小英興起的「台獨異象」,可以說是因為「台獨」失去了傳統的明確輪廓,導致部分獨派人士失去即時認同的標的,反台獨者一時也找不到顯著標靶來實彈射擊,於是聯合報只得提醒「中間選民」要有所警覺:「難道要去選一個獨派力挺的人物當總統?」


然而即使獨派力挺,也就是多元議題大型選舉的支持分眾之一,不見得就能阻止或「嚇跑」所謂的「中間選民」投票給蔡英文,這正是反台獨者所深自戒懼的。就在聯合報喃喃自語著「台獨運動的老化走向」、「台獨論述的欲振乏力與無力擴張」、「護扁」等獨派危機時,其所指出獨派挺小英的「突兀」、「見風轉舵」「難以理解」、「現實主義」、「太過投機」、「毛躁冒失」、「短線操作」,其實也可能是台獨運動的新興走向,以及台獨論述的全新擴張。

 

只是這些不在反台獨者的眼界與關懷裡,理解起來真的比較困難吧!





**節錄版刊於自由廣場 插花談台獨異象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傅鐘為誰響?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台聯提出的ECFA公投案遭公投審議委員會駁回案,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開庭。據報載,現為台大政治系教授的公審會主委趙永茂出庭指稱,公審會自創所謂「程序性公投」及「實質性公投」名詞,指台聯ECFA公投案主文為「程序性公投」,卻要求「實質性公投」,並認定主文與理由矛盾,且公投提案主文必須負面表述,必須是對現有政策的相反意見,讓民眾清楚了解公投案才行,因此公審會認為台聯ECFA公投案不合規定,予以駁回。




台聯黨主席黃昆輝質疑公審會非常荒謬,以各種莫名理由反對ECFA公投案,這已說出了大半真相。



        以
ECFA的高度社會關注程度,且已由總統與最大在野黨主席進行電視辯論,民眾對此議題瞭解已有相當基礎,進行公投只要再加強宣導即可,沒有太大問題。



目前馬政府強力推動的總統合併立委選舉,即使有不同法規適用問題,內政部不也說加強宣導即可?為什麼合併選舉可以加強宣導,
ECFA公投就非常擔心民眾不瞭解?就只是存乎一心的意願問題而已。




其實,馬政府一心蠻幹,就算是一個政權的醜態也就罷了,奈何還有一干學者不惜以其學術殿堂身份為之背書。而堂堂大教授甘願背書也就算了,搬出的理由卻是如此拉拉雜雜,說什麼程序、實質、正負面表述、對既定政策的正反面意見等等等等,然而就是不回歸「贊不贊成簽訂ECFA」這句其實再清楚不過的公投問題到底有多難懂!堂堂大教授不斷以技術性枝節問題,干擾憲法賦予人民權利的行使,難道在權利自我放大的恍惚眼中,把台灣人看成了可以死當其公投權利的學生?在現代社會的學校裡,也沒有哪一個學生可以隨便死當吧!




其實,如今說什麼學術殿堂,大概也是太抬舉了,這從台大校長公然出現在執政黨立院黨團辦公室為執政黨政策背書即略知一二。即使所謂的「最高學府」,你的名字是執政黨學術圖章嗎?傅鐘已經很久沒響了吧!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不修好辦事 All for Ma


以下是立法院的總統立委合併選舉行動劇,演出者張博啞、陳亭飛、吳慾昇、內政部:





陳亭飛:合併選舉要不要修法?





張博啞:要!       





吳慾昇:妳把我們立委當什麼?妳說修就修?(內政部合音:不修,不修……




張博啞:修了好辦事。




吳慾昇:我老不修一樣可以辦事(離題了)解釋法令就好了,我辦了事之後也是要給我亂報去解釋法令解釋成他的報報權侵犯我的抱抱權(又離題了)我看妳是故意找碴不辦事。(內政部合音:不修,不修……




張博啞:好啦,不修也可以,但是要加強宣導。




陳亭飛:吼,剛才說要修,現在又說不修。




張博啞:但是要加強宣導嘛!




吳慾昇:宣導什麼?




張博啞:就是你想的那樣。




吳慾昇:我想怎樣?




張博啞:不修好辦事啊!




吳慾昇:…………(內政部和音:不修,不修……





總統立委選罷法不同 中選會:併選宜先修法
Liberty Times 2011/03/18


〔記者林恕暉/台北報導〕國民黨傾向下屆總統和立委選舉合併舉行,但總統選罷法和公職選罷法當中有許多規定都不相同,罰則也有刑事罰和行政罰的不同,中選會主張,如要併選應該先修法,但內政部昨晚卻以新聞稿方式,強調沒有修法的急迫性,民進黨立委陳亭妃對馬政府政治力介入,表達強烈不滿。


總統、立委兩項選舉若要合併舉行,中選會去年就已表達應該先修法的主張。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昨邀中選會主委張博雅列席報告業務,立委陳亭妃就併選可能出現法律競合問題質詢時,張博雅答稱「對,還要修法,沒錯」。


張博雅舉例,以攜帶手機進入投票所為例,總統選罷法規定處一年以下刑責或三萬元以下罰金;但公職人員選罷法處三萬元至三十萬元罰鍰,「一旦發生怎麼處罰?」此外,投票所監察員指派、政論節目限制、選舉權居住期間計算等,相關規定都不同。


藍委批中選會 侵犯立法權


張博雅說,中選會去年曾檢視兩者歧異條文,並視其影響選務及規範活動程度,分列「應修正為相同規範」十五條及「宜修正為相同規範」九條,並於去年九月八日發函建議內政部修法。


國民黨立委吳育昇則表示,中選會至今從未說過要修法,現在變成立法院要配合修法,根本是「行政權侵犯立法權」。他主張透過法令解釋解決即可,指責中選會,認為是中選會幕僚不想合併選舉,「不排除把中選會幕僚移送懲戒」。


張博雅向吳育昇說明溝通,吳育昇則是強硬地要求中選會表明「沒有修法,也可併選」。中選會傍晚發出新聞稿稱「如未能完成修法,雖亦可合併辦理,但會造成選民及選務工作人員適用法規的困擾」;若最後決定併選,仍希立院如期完成修法,若不及修法,會針對法規不同之處加強宣導。


陳亭妃:若選務混亂誰負責


內政部昨晚則強調,沒有修法的急迫性,不影響兩項選舉是否合併舉行。


陳亭妃痛批馬政府政治力介入,她說,中選會第一時間說實話,卻在國民黨壓力下改口,此舉將導致選舉法規適用有曖昧之處,未來若發生選務混亂,甚至影響選舉結果,誰要負責?


若實施不在籍投票 排除監所


另外,張博雅指出,行政院已政策決定,未來若實施不在籍投票時,監獄、看守所等矯正機關收容人將不列入適用範圍。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反馬大賽進入關鍵延長賽 Go, Go, Go

金恒煒老師撰文獨派最寒冷的冬天〉,直言「綠營尤其獨派已經退到底線:只要贏過馬英九,其他的都可以不計」,「為了勝選,喊出團結壓倒一切,連獨派理念都可以不談」。危哉斯言。



        類似的獨派寒冬,
在謝馬競選總統時已經降臨過,當時 徐永明 老師曾說,獨派挺「憲法一中」,可能會成為歷史公案。如今對於民主進步黨總統候選人熱門人選蔡英文, 老師說她的台灣主權立場主張「讓人霧煞煞」,所謂「和而不同」、「和而求同
只是「外交辭令與手段」。在這裡想來談談如何評價蔡英文現象。



        如無意外由蔡英文出線參選二
O一二台灣總統,那麼在形式在和內涵上都會很像上一次謝馬之戰的延長賽。小英主席,和前任謝主席形象調性接近,都是溫和中帶著自己的想法,柔性中透顯自己的風格。



        和謝長廷不同的是,小英和早期
台灣民主化運動沒有淵源,半路殺出成為綠營領導人,這是其特殊之處,也是其評價迄今尚難 穩定的原因,目前定位有同時被高估和低估的傾向,被高估者如在綠營民意 底部支撐下民主進步黨從來不是「廢墟」,小英卻被捧為彷彿救世主,被低估者如其台灣地位主張被批評過於模糊曖昧,卻也明白說出中華民國是流 亡政府此鮮明「深綠」立場,且擁有李前總統的「兩國論」策士光環,尤其連任黨主席得到的黨員票超過九成,擁有深厚的草根基層實力。




和上次總統大選獨派大都全力挺謝反馬一樣,目前不少獨派人士也已表態挺小英。和上次總統大選反馬聯合行動不同的是,上次反馬是苦心孤詣想要「逆轉勝」,此次反馬大軍所面對的則是已形同「逆轉」的社會形勢,也就是社會上已累積一股對馬政府不滿的厚實民怨,反馬已非逆流而上,而是順勢而為,小英領軍的反馬大賽進入對綠軍形勢有利的關鍵延長賽。  




        小英現象的本質,所呼應的是混雜複合的台灣社會特質,馬英九也擁有類似特色,不同的是小英立足的根基是台灣的根本在地力量,這讓她有本錢對馬政府挑明說其中國政策是「和而要統」、「和而必統」,對自己所持主張則模糊化為
「和而不同」、「和而求同
」,確立反馬非馬的明確方向,同時促成各路各派的共同陣線,此亦宜為獨派重要的階段性目標,未來當更求進階與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