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台語劇場和網路文學的典範意義 Taiwan Talk

2010暢銷作家-御我

from www.wretch.cc/blog/greenrayp2www.books.com.tw/activity/2010/12//100hit/


綠光劇團改編自鄭清文小說的台灣文學劇場首步曲《清明時節》於去年歲末開演,製作人李永豐在節目單上介紹說,吳念真導演「打破劇場的風格及型式,超越劇場的典型」,「場面調度、節奏控制完全打破導演學的規矩與概念,翻轉編劇學的理論,卻又是驚心動魄」。



        本人也上場演出的李永豐大概也是這「驚心動魄」的一部份,吳念真導演上週日晚於《清明時節》台北最後一場加演落幕致詞時揶揄李永豐說,他都不知道他的劇本裡有那麼多髒話。



        以上描述,似乎讓人覺得《清明時節》是一齣乖張喧囂的舞台劇,然而這是一部非常溫暖的作品,觀眾觀後感大都是感動、悲哀、無奈、幽默、平凡、真實、不煽情等等。



        其實,所謂「打破規矩」、「超越典型」、「翻轉理論」,這些看起來離經叛道的表現型式,有時候正是為了貼近現實人生與日常情懷。吳念真導演與鄭清文對談時指出時下電視劇「人物都很奇怪,會站在原地不停碎碎念」或者「加了回音的OS」,但是「哪有人是這個樣子」?



        打破了這個「規矩」,讓對白很口語,不寫那種「不是人會講的話」,這劇場就變得不是那麼「典型」,讓觀眾產生某種「奇異」的親切感、尋常感,同時緊扣劇場本質。吳導的對白,從日常語言裡精煉而出,都是人會講的話,但要在吳導創造的情境與氛圍裡,才顯出話語的重量。



        《清明時節》打破與超越的另一個「規矩」和「典型」,而創造典範價值的,是在「國語」優位的台灣社會與文藝場域中,全劇使用台語,以完整的台語對白,去逼近並不習慣典雅台味風格的主流群眾,如同吳導評論二OO八年同樣全本台語演出的《閹雞》所說,「除了將挑戰我們的母語能力之外,更將逼使我們重新省視自己在『在地文化』上的理解和認知的程度。」



        類似的典範價值,也顯現在近來受到注目的網路文學現象。網路文學的興起,其意義在於跳脫如李家同般文化權威守門的「規矩」和「典型」,以反映時下網路虛擬空間和視覺圖像世界的文字和語言,去逼近傳統「經典」優位的文學環境,去挑戰主流社會的文學品味認知



        這樣的典範轉移能量,強化了「在地文化」的振盪,激發了在地文學創造力,造就了一批足可和過去稱霸台灣閱讀市場的外文翻譯作品相抗衡的本地暢銷小說家。以去年博客來暢銷作家排行榜為例,華文榜一、二名為台灣年輕作家御我和九把刀,和外文作者一起排名仍高居第三、四,其他台灣作家在前十位分居第六、七、八、十。



        這樣的時代趨勢條理分明、邏輯清楚,無論如何如是「簡單」不起來的。




**同場聯播: 九把刀 "世代更替下的寬容,新一代一定要更厲害!(關於李家同的批評與指教)"

--李家同教授也是一個經常被記者陷害的老伯伯,有洞就跳,有陷阱就踩......

--當他喜歡的文化形式在時代的更替中漸漸失落,新世代的崛起似乎就變成了他想像中的敵人......

--每一個時代的經典文學,其核心價值講的都是一樣的東西......

--可以選擇相信年輕的下一世代,每一個世代都有他們的英雄......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