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票房已在四至五億間的《海角七號》,其最大特色之一,是個個表現搶演的配角群,詩人侯吉諒先生指為「可能是華人電影前所未見的」,「台灣影史上的一大奇蹟」。
然而,出盡風頭的角色塑造,也引來一些批評。我覺得最值得注意的,是有關原住民「刻板形象」的問題,如Mayaw Biho在《立報》的〈海角BOT了原住民〉一文批評片中原住民角色「酗酒、婚姻失敗、扮小丑等負面刻板印象充斥」,futuru也指出「潛藏了一些對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例如愛(很會)喝酒、脾氣不好、失意人等等」,指的大概就是原住民警察「勞馬」這個角色。
對這個問題,已有網友在《海》片官網回應(和《海》片由下而上的社會感染力一樣,廣大影迷心得和鄉民評析品質,遠勝許多學者教授的殿堂論述啊),如Jyi指出「我怎麼覺得[喜宴]那幕酗酒的應該是女主角友子吧…勞馬在酒醉後展現的可是他心柔軟的一面」,「怎麼看都是友子或水雞比較在扮小丑,勞馬和他父親不僅在試演會表現亮眼,勞馬也是樂團穩定的一大因素。」
Jyi的回應點到一個問題核心,就是勞馬並沒有比其他人更愛喝酒,並沒有比其他人更小丑,並沒有比其他人脾氣更不好,而即使喝了酒或發了脾氣,也還有其他正面的特質來呈現一個角色的不同面向。
如果單就負面特質來看,那水雞就是個覬覦別人老婆的色鬼,茂伯就是成天想上台表演的老瘋癲,大大就是誰講她都無所謂的死小孩,阿嘉就是誰都看不順眼的憤青,也有人說友子只是「在愛中和解」的象徵,「行為越來越刻板而前後不一,淪為一個人偶似的角色。」
其實,所謂「刻板形象」一向是重要的戲劇表現形式之一,對於喜劇尤其如此,頗有歡樂氣氛的《海》片也多少包含此元素,例如大大總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模樣,也算是大人對年輕人的刻板印象吧。
不過,對於「刻板形象」,必須觀察其最後帶給觀眾的感覺為何,如果觀眾帶著負面觀感回家,就是不好的效應。《海》片裡勞馬和其他角色一樣,性格有優點、有缺點,生活上有強處、有弱處,做為一個角色塑造的綜合體,縱使有點「刻板」,也是讓觀眾往正面、可親、可愛的層面去想像的,這就不是什麼不好的效應了。
勞馬在友子送他孔雀之珠時展示脖子上已掛著的琉璃珠,所顯示的原住民自我傳統主體意味不言可喻,收下友子的禮物則代表隨和可親,之後演唱會阿嘉向友子告白時,勞馬將「守護堅定不移的愛情」的「孔雀之珠」回送給友子,成為全片愛情主軸的關鍵催化者,此時,勞馬的正面能量浩然充沛,所謂「刻板形像」的負面能量已經壓到最低了。
不過,對於各個族群對「刻板形象」的疑慮,都是必須正視並考量的,像我以Holo台語為母語,對於過去一些宣導短片,總讓那些不守規矩的人說得一口「台灣國語」的很「台」形像,也是很感冒很氣憤的啊!
勞馬說:送信的,彈吉他是件很快樂的事!
回覆刪除這句話是活動中心選秀那場戲情勢逆轉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