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教育局長的孝道

我唸小學的兒子,前幾天從學校帶回來一份台北市教育局吳清山局長署名給「親愛的同學」的信,內容為宣導教育局所訂的五月孝親月。



這封局長的信告訴小朋友,「別忘了多關心父母的健康,當父母不舒服時,陪陪父母談心,倒水給他喝,讓他(她)好好休息。」諷刺的是,讓我這個爸爸非常不舒服、要讓兒子倒水給我喝退火氣的,不是別的,就是這封信。



要多關心家長父母健康別惹他們生氣的正是教育局長自己啊!



信裡說,「孝道是中華文化的基石,是中國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態度。」這種中國人認同,在目前的台灣教育體系裡是很有爭議的,許多教師和家長是有不同意見的,不知道為什麼教育局長要放在單純的倫理道德價值宣揚裡?我告訴小孩說,我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難道孝道就不再是文化基石了,是可以或缺的生活態度了?談一種文化內涵或生活態度,必須帶到國族認同嗎?這是神經太大條,還是相沿成襲的固化觀念,抑或潛移默化的意識形態宣導?



說穿了,上述那句話,完全是多餘的,去掉無損原意,且可避開爭議。



教育部鄭瑞城部長,前日回答媒體詢問表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中國人、或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民意會隨著時間改變,現在大家最沒有爭議的說法的標準答案是「中華民國的國民」。也就是說,教育部長認為中國人認同在當下的台灣社會是頗有爭議的,台北市教育局長卻把這種未有定論的非標準答案說法,放在標準制式的給學生的信裡,是不是國民教育的錯誤示範?



再者,當前台灣的政治認知與歷史詮釋歧異多元,但各種民意調查顯示大方向是往台灣認同移動的,鄭部長口中的標準答案「中華民國」標準則標準矣,行禮如儀可以,卻非許多台灣人心之所以,如日前政大外交政策研究中心的民調,佔多數的三成七喜歡以「台灣」名稱參加國際組織,其次才是兩成二的「中華民國」,更別提不到一成的「中華台北」。



剛剛公佈的遠見雜誌民調,也明白顯示疏離中國人認同、傾向台灣人認同的「拒統趨獨」大勢:若兩岸在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條件差不多,幾近七成民眾認為沒必要統一、只有一成二認為即可統一;四成八五民眾贊成台灣應獨立成為新國家,只有三成五不贊成。



台北市教育局長白紙黑字的中國人認同,首先是和我這個當爸爸的理念衝突,其次不符合教育部長避開爭議的標準答案原則,同時更背離台灣社會主流民意,殊為不當,在此提出一位家長的抗議。

1 則留言:

  1. 如此教育局長跟人談孝道, 豈不令人笑倒?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