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反思正統漢字霸權

馬英九「識正書簡」之議,和二OO六年媒體誤傳聯合國中文文件將「改採」簡體字(其實一九七一年中國加入聯合國後即已如此)一樣,在台灣掀起繁簡字體討論浪潮,國內各方反簡體字立場頗為一致,中華派擁護傳統繁體字自不待言,台灣派也以繁體字做為可與中國立即區隔的文化品牌。

 


其實,繁簡字體之爭並不是台灣派或台語文的戰場。

 


所謂「識正書簡」,問題出在那「正」字。馬英九台北市主政期間,自詡國際正體漢字首都,主辦漢字文化節,將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也就是以簡體字為「不正」了),到台灣微軟公司演講,也呼籲微軟將視窗「繁體字」改為「正體字」,並主張將正體漢字列為聯合國世界遺產。 

 


從台灣語言文字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在維護正統漢字的傳統霸權,台灣派人士應該具備的,是對這種文字優越意識的反思與抗拒,連結到台灣在地語言書寫系統的建立與發揚。

 


漢字的演化和變異,在每一個包括日韓在內的漢字流通區域、在每一個歷史階段不斷發生,中國制定的簡體漢字,納入一些民間社會或民俗文藝裡沿襲已久的字體(請參閱教育部編的《異體字字典》),以政治力介入制定標準規範,而放眼古今歷史,哪一次制定國家官方語言文字不需要政治力介入?

 


有人批評簡體字欠缺內在結構邏輯、外部形義聯繫及歷史意義傳承,有人嘲弄其破壞傳統文字之美,例如「爱」有愛無心之類的,大抵就是看不順眼,覺得醜吧!而馬英九說用傳統漢字可以和古籍連結,也是無關宏旨,古籍有古籍的句法結構和語意邏輯,不只是字體而已,使用繁體字的台灣學生,能比使用簡體字的中國學生高出多少比例的古籍連結?

 


中國的簡體字,原本是羅馬字全面取代漢字之前的過渡角色,和包含非漢字傳統的台灣語言漢羅並用的文字系統,反映文字演變應用的意識形態和實際考量,都代表跳脫正統漢字規制的努力與突破,然而在時下台灣的傳統漢字主流社會裡,卻因為對「正統」漢字系統異質元素的陌生與下意識排斥,都遭到相當的邊緣化和小丑化。

 


立基於深邃的在地土壤和長遠的歷史縱深,台灣理論家不必在繁簡字體這不屬於自己的戰場耗費心神,而要在台灣語文領域的台文天空鴻鵠展翅,漢字或繁或簡或古或今或正或異,羅馬字或AB,都是為了支撐出一套獨立的、自足的、完整的台灣語言文字系統,讓台灣文化可以永續傳承,台灣自我可以自主堅強





**繁簡都是中國字 蔣為文



**正体簡体和語文程度 



**沒教養的「識正書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