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6日 星期五

台灣海角的第三空間




《海角七號》發威,政治角頭發言都不能免俗,馬先生的「國慶」祝詞說「導演魏德聖敢於實踐電影夢想的勇氣」代表「台灣(地區)精神」,民進黨蔡英文主席黨慶祝詞說要「努力把台灣每個縣市、鄉鎮、每個角落都變成培育『海角七號』的沃土」,在在突顯「海角七號」已成為一種勵志、一個符號、一套修辭。




然而,《海角七號》本身的作品內涵與風格定位及其未來指向,才是最關鍵的海角現象。




《海角七號》可貼切比擬為美麗再現的傳統「台灣花布」。一九六O、七O年代,遠東紡織公司出品的以華麗牡丹為典型主題的印染花布風行全台,至今仍留在不少人家裡的枕頭套或被套上,有「阿媽的花仔布」、「遠東花仔布」、「客家花布」等各種暱稱,富含台灣社會共同記憶,近年逐漸復出走紅,成為常見的應用設計元素,統稱為「台灣花布」。




象徵大富大貴的牡丹花,在中國、日本、台灣等東亞各地都受到喜愛,然而相對於較為沉穩優雅的牡丹樣式,台灣版比較紅豔、開放、明朗,花俏明亮的風格和《海角七號》一樣,看起來俗俗土土的模樣,都蘊涵充沛的生命活力和另類美感。




這種源於在地文化創意的另類美感,也是身份的認同空間,代表超脫一般二元認知架構的第三力量。目前任職於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的著名策展人與藝評家侯瀚如,評論台灣設計藝術家林明弘Michael Lin)應用「台灣花布」圖案的傢俱裝置作品,表示其蔓延增生的紡織主題超脫了這些裝飾圖式一向給人的廉價流俗形象(kitsch),在藝術意念語彙和日常生活感知之間創造了一個新的「第三空間」(third space)。



        這是一種對美學價值霸權的抵抗姿態,內涵是林明弘來自台灣的國族「認同焦慮」(
identity anxiety),這姿態不是某個清楚立場的直接宣示,而是訴諸日常生活的點滴長流:或坐或臥在「台灣製造」充滿花布圖樣的一張床上,在這親密恍惚的時刻裡,體驗於某個時間與空間自行開展的身份認同過程。




以上對林明弘設計作品的評論,完完全全可以套用在《海角七號》上,同樣超脫了廉價流俗形象,同樣對美學價值霸權的抵抗姿態,同樣來自台灣的國族認同焦慮,同樣訴諸日常生活點滴長流。



        台灣人或坐或臥在「台灣製造」的海角花布床上,在親密恍惚的時刻裡,進入「第三空間」,體驗超脫二元對立結構的身份認同過程。




這真正的「第三空間」,是台灣人身份認同的真實情境,台灣人未來將持續在抵抗、焦慮、恍惚中,進行有關台灣身份的親密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