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城門走不走

台派陣營論述「體制內」與「體制外」,有時候是「議會路線」與「街頭路線」之爭,有時候是「老台獨」與「台獨新貴」的區隔問題,有時候是參不參與「中華民國」體制或者對「中華民國」的認定問題,總總說法,代表台灣國家形塑與民主發展歷史的複雜幽微內涵。



        例如,李筱峰教授說,許多講「體制外」的沒有真正體制外行動,反而藉此否定體制內路線,以致造成獨派陣營相殘內耗。陳茂雄教授說,部分台獨新貴不督促綠營的品德瑕疵者,並為之詭辯,對綠營有不同主張的人嚴厲的圍剿,好似要分裂綠營。



        對綠營不同主張者嚴厲圍剿,造成「相殘內耗」,一般都歸疚於比較不認同「中華民國」體制的「體制外」主張者。其實,擁護「議會路線」的「體制內」論者,撻伐綠營不同主張者的嚴厲程度,也毫不遜色,例如前新潮流系或「穩健台獨」論者拋出「激進」和「冒進」等非理性意識形態標籤,李教授和陳教授上述的批判,也非常冷冽,對阿扁更是有志一同厭惡有加、咬牙切齒,反倒是「喊衝喊打」的「體制內」論者比較柔性,對扁案的感覺比較錯雜,沒有明顯的仇扁情緒,不過在陳教授眼中這是對品德瑕疵者的「詭辯」。就扁案而言,主張應予以否定並嚴厲圍剿而不惜造成綠營分裂相殘的,並不是「激進」、「冒進」的死硬派人士。



        對於所謂中間人士或不統不獨派的看法,也是爭議點之一。訴求和吸納這些人自然可以擴大台派版圖,但其實所謂不統不獨或不藍不綠的「中間」點,常常不是立於兩端等距的「客觀地理中點」,而大都是立場趨從變動調整的「主觀心理中點」,這種政治意識的無根特性是否必須由政治意識核心群來影響和感染,是可以討論的話題。



        李教授的「城門已開,就走城門」比喻,其實是再一次強化其他「爬城牆」和「撐竿跳」的人非理性的小丑形象,根據「連結台灣各派主張、建立台灣共同陣線」原則,綠營各方應求同存異,避免罵太兇或嘲諷太過。畢竟,太多人走城門,也是會被擠去撞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