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9日 星期六

體制內外皆台灣 Taiwan In and Out

台派陣營對所謂體制內」與「體制外」的討論,或說是「議會路線」與「街頭路線」之爭,大半是源於對「中華民國」的觀感問題。如果覺得「就湊和著用」,「台灣也可以是中華民國」,那麼就會傾向「數人頭」的「體制內」選舉路線;如果對「中華民國」認同度太低,對「中華民國」的存活狀態有其定見,就不會排斥有可能「打破人頭」的「體制外」對峙路線。



        這裡面有一些有趣的現象。例如去年底民進黨縣市長選舉表現不錯,獲得「體制內」的成果,但主張「體制內」的人似乎頗為保留,像李筱峰教授就只覺得「聊堪告慰」,並強調不會「歡欣雀躍」,反倒是其他不那麼信奉「體制內」的人可能還比較開心,有滌盪胸懷之感。可能因為看重「體制內」,所以對「體制內」的表現要求特別高,也是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然而如果胸中塊壘積鬱過久,老是覺得成果不夠好,「擠不出一點喜悅」,實在有損身心健康。



        另外,「體制內」論者似乎都對阿扁甚為厭惡,談起來咬牙切齒,倒是「體制外」論者沒有明顯的仇扁情緒,對扁案的感覺比較矛盾錯雜,形成「體制內」的阿扁和「體制內」的阿扁兩樣情。「體制內」的阿扁總統,是穿著「中華民國」外衣的惡魔;「體制外」的阿扁,是被選擇性送上刑場的台灣領袖。



        其實,不管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台灣是個更大、更高、更普遍的領域,「中華民國」體制內是這個台灣,「中華民國」體制外也還是這個台灣。「中華民國」體制內有身分證、健保卡、文憑、護照,「中華民國」體制外也還是會有身分證、健保卡、文憑、護照,這些本來就是台灣人民應該要有的東西,由「中華民國」來給也就是借花獻佛而已,台灣人不必選擇立場,用之可也。



        台灣有台灣的高度,台灣人有台灣人的勢頭。《台灣大劫難:2012不戰而勝台灣》作者袁紅冰先生有一段話:「中共與台灣的矛盾完全超越族群和地域利益的衝突,也不限於所謂主權之爭;自由的台灣與中共暴政之間的矛盾屬於最高哲學層次,乃是自由人與奴役者之間的交鋒。」那超越性的哲學思辨層次,不分體制內外,就是台灣的一種高度與勢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