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海角七號》與《不能說的秘密》--北秘密,南海角

 去年也是在八、九月的時候,《不能說的秘密》屢創票房新高,全台票房達五千萬,沉寂已久的台灣國片光芒乍現。今年的《海角七號》更猛,成為可與任何國內外院線大片匹敵的主流鉅作,戲院排隊看戲人潮不退,觀看此片成為全民運動,成就了近三十年來國片難以想像的上億票房盛況。




在淡水拍攝的《不能說的秘密》和恆春的《海角七號》,一北一南,都是台灣電影發展史上的重要指標,從在地創意文化脈絡來看,有創新,有傳承。




這兩部作品,有許多共同點。除了音樂表現豐富出色,在故事內容和形式架構上,流行音樂和樂團表演都有吃重的份量,主要演員和角色本身就是歌手或樂團成員,而《海》片故事背景的屏東恆春海灘,更是著名的台灣年度獨立音樂節「春天吶喊」場地。




台灣電影工業低盪多年,流行音樂則看衰不衰、虎虎生風,台灣成為華人世界流行音樂產製中心,搖滾創意甚至遠征歐美樂界。由流行音樂帶動電影產業,在台灣娛樂文化史上早有先例。



一九六
O年代(Holo)台語電影的第二波熱潮,一個原因就是在電視台播出受限的台語歌曲轉戰電影促成的,歌手變成電影明星,在北投溪上「吉他橋」和阿里山等台灣各景點彈彈唱唱,觀眾不知是為了聽歌還是看戲,總之「阿公招阿媽,樓頂招樓跤」,跟著劇情浪漫憂傷又哭又笑看得歡喜就是了。




台語電影和在地觀眾談心博感情的常民娛樂親密特質,是八O年代興起的「俗民內容、菁英風格」的台灣新電影長久失落的面向,如今正由《不》片和《海》片親近渲染簡單通俗主題的理性意願和感性情懷中重新拾回。而《海》片魏德聖導演從新電影大導楊德昌學到最多,增添了傳承的厚度。




相對於七O年代瓊瑤、古裝、「愛國」影片等主流華語電影裡連鄉土背景人物都滿口標準華語,《海》片延續了新電影自然生活的混語風格,台語、華語、日語三種語言比重幾乎等量齊觀,原住民語言也有表現。主要演員之一馬如龍先生(鎮民代表主席)三十年前就是台語電視劇紅星,曾飾演已故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另一位表現搶眼的林宗仁先生(茂伯)是傳統北管戲曲音樂家,兩人暢快鮮活的台語是全片精髓成份之一。



劇情片的虛構人物「茂伯」,和二
OO五年啟動國片票房回春的紀錄片《無米樂》裡的真實人物「崑濱伯」,都成為大銀幕上台灣在地性格的典範角色。




《不》片和《海》片,同樣都是時空穿梭的情節。《不》片的女主角彈奏鋼琴來回二十年,《海》片則從現代到日本戰敗撤出台灣來回六十年。同樣都是愛情故事架構,同樣都是女主角身處「異時空」的詭秘與慧黠,同樣都是男主角的深情追逐,最後周杰倫不顧一切回到二十年前和女主角重逢,范逸臣(阿嘉)不顧演唱會成敗尋找老友子並向小友子告白。兩部台灣指標大片,指向共同的趣味與情愫。




從北秘密,到南海角。《海》片在阿嘉「操你媽的台北」聲中開場,在阿嘉「國境之南」歌聲中收尾,是從北往南「國境之南」歌名,阿嘉改為六十年前恆春老地址「海角七號」,於是再從地理之南,上溯歷史之南,全片末尾來到日本人搭船撤離台灣,年輕的老友子和口白貫串全片的日本老師分離的畫面。在這青天白日紅旗無精打采掛著的日、台、中三方交會的戰後歷史時空裡,勝利者沒有勝利者的喜悅,失敗者沒有失敗者的頹糜,有的就是台灣在地尋常百姓的惆悵和感懷而已。




在這多方交會的無可如何的時空裡,《海》片呈現了電影院的「魔幻箱」本質:屬於愛情穿梭時空的魔幻、音樂超越時空的魔幻、台灣歷史的魔幻,以及台灣電影典範轉移再造的魔幻—台灣電影一直存在著的創造魔幻時空的魅力、活力,以及實力。 






**本文迷你版刊於自由廣場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