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行走台灣


今年五月在比利時舉行的第四十屆「國際健走日」,邀請台灣成為十年一次的主題國家,希望基金會紀政董事長將和內政部官員前往參與盛會。台灣是國際健走協會(IML Walking Association二十四個會員國(包括中國)之一,國旗大大方方掛在協會官網首頁上,並配合規章全球接力於每年十一月第二個週末舉行兩天的國際「快樂健行」活動,近年也成為1111台灣「全民健走日」系列活動之一。

        

1111伸長了腿的這一天,也是環島千里步道」運動「全台騎步走」的日子,這個二OO六年發起的運動,將由 四月十日 至十二日在高雄市社會教育館召開的第十一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頒發第一屆「全國社大公民行動獎」,刻正號召串連全台各地社區大學,隨千里步道鐵馬隊,從 四月五日 起自宜蘭經台北循西部路線一路南下,十日在高雄會師。




 


千里步道運動欲串連環島步道和自行車道,同時推動相關政策法規基礎工作,如攸關行人與單車路權的《公路法》修法等,民主、教改、環保運動先鋒 黃武雄 教授為發起人之一,在二OO五年五月發出公開信,希望「幾年之後,台灣會出現一條眾志成城、名聞遐邇的千里步道,環島一周」,呼籲在「政治台灣」的聲浪之外,讓「文化台灣」的訴求也迴盪出一圈圈漣漪。 



 

相較於千里步道的在地文化與自然環境意涵,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和紀政女士所推動的「健走」活動與社區步道(健康局已推薦一百九十二條),則強調個人身心健康。所謂「健走」,可做較嚴格的走速、步距、姿態、距離、荷重等規範,但實際上大概就是比平常走快一點、大步一點、用力一點、走遠一點,主要是維持身體在足夠「活動」能量的水平,試著和過於刻板靜態的生活模式劃出一條界線。 


 

從日常普通行為的「行走」,跨越到有運動強身意義的「健走」,關鍵是意識層面上的支撐,從「無意識」的每日行走,到「有意識」的健走行動,不只是身體移動量能的強化,也是心理意識空間的開拓,只要多一點意識的撐持,每天都在走的路,就立即變成具備積極意義的身心動能場域 。



        未來的全國步道體系,可納入高山步道(目前農委會林務局已設置十四條中高海拔的
國家步道系統),間或進入市區的郊山步道,以及日常生活空間的社區步道,甚至擴及步道週邊一定範圍內限低度開發地區。所謂「國道」,不一定是高速公路,也可以是連繫環台步道沿途豐厚的自然、歷史、文化、遊憩資源的「慢速公路」,一條懷抱土地情感、細數珍貴在地資源的正港「國家之道」。
 



 

無論是政治台灣,或文化台灣,還是健康台灣,這個地理人文層次豐富的科技島,擁有廣大的原始森林覆蓋率,高空衛星影像青翠碧綠。台灣人行走在街頭、山林、郊野或鄰里社區,都能展現豐富的生活內涵,鼓舞國民意識的推敲與激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