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到底是台灣人

余光中本月在高雄住處接受中國《廣州日報》專訪,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期望是:兩岸都是中華民族,不要因為短暫的政治而犧牲五千年的文化,台獨想要「去中國化」,是不可能實現的。難道不用筷子吃飯?難道不吃粽子?這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去不掉的。



余光中講「去中國化」,還停留在非常物質性的五千年(?)的「筷子」和「粽子」,對一種文化意識和思維模式的轉換調整內涵說不上話,一位電視製作人說成龍「台灣太自由」的看法是「見識不足」,這評語對余光中的「去中國化」看法也很適合,必須編一本「去不去中國」初階入門ABC來滿足余老的啟蒙需求。



余老受訪又說,現在流行歌曲很盛行,歌詞也是一種詩。雖然我們用白話文寫作,但文言文流下來的財產很多,像周杰倫的一些歌,歌詞就有舊詩詞的底子。於是,余老擔任台北縣「語文政策推動總顧問」,指導中小學韻文讀本補充教材編輯,選入周杰倫的歌曲《上海一九四三》,成為話題。



周杰倫的「中國風」歌曲,成為考題或教材,早已不是新聞,台灣的國民語文養成教育數十年來著重古典漢文,努力扮演現代訓詁學家分析古文語法修辭的「國文」老師,發現自己不但沒有和社會脫節,甚至直接躍上流行最前線,應是欣慰有加,余老也樂得拿來為堅拒「去中國化」之役補充彈藥,可以大聲問年輕人:「難道不聽周杰倫的歌?」這對年輕一代來說,可比不用筷子或不吃粽子要嚴重多了。



然而,周杰倫「中國風」的華麗縹緲「中國」想像,做為華語流行音樂市場的一種酷炫時尚指標,形成強有力的青少年次文化現象,是台灣流行音樂能量流動的軌跡,具有特殊的台灣創意性格,所謂「中國風」實為台灣文化支流,這個在地文化結構位置的認知和維繫,會不會反而助長余老堅拒的「去中國化」?



周杰倫唱著「消失的舊時光 一九四三,在回憶的路上時間變好慢」,「消失的舊時光 一九四三,回頭看的片段有一些風霜」。一九四三上海和台灣的回憶和風霜,一邊是日本扶植的汪精衛南京政權的勢力範圍,一邊是日本統治的殖民地,都不怎麼「中國」!



相對於中國的中原正統剛性大陸文化,上海一直擁有一種海派的軟性駁雜文化氣息,和海上台灣的混搭文化性格頗為呼應。深刻影響台灣文人的張愛玲在《流言》的〈到底是上海人〉裡,說上海人經歷「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種種畸形產物的交流,結果也許是不甚健康的,但是這裡有一種奇異的智慧。」



這種「到底是台灣人」也有的「奇異的智慧」,是不是也為「去中國化」大鍋添了柴火?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