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

寄不出去的「中華民國」主權



source: https://stamp.post.gov.tw/post/stamp_mall/big/p_goods/index.jsp



對前行政院核定票面文字為「臺灣
TAIWAN」的七套郵票,交通部勉強同意繼續發行之餘,扳起臉孔教訓剛下台的民進黨政府,發出新聞稿表示:「萬國郵政公約第1篇第833.1:『做為主權宣示之用時,郵票應含有:以羅馬文字印出發行郵政之會員國國名或領土』之規定,國名應為中華民國,郵票票面文字應標示中華民國郵票之字樣。對於前政府未依法行政,率爾將代表國家名片之郵票之票面文字,不標示正式國名逕行變更為『臺灣TAIWAN』乙事,予以嚴正譴責。」




好個「主權宣示」!
Republic of China於一九一四年加入萬國郵政聯盟Universal Postal Union),而這「中華民國」國名所宣示的中國主權,屬於聯合國特別機構的郵政聯盟已於一九七二年決議由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取代。依聯盟之法,「中華民國」所代表的合法主權已不存在,如何「宣示」?這個所謂「正式國名」,郵政聯盟並不承認,交通部卻要求依聯盟公約(Universal Postal Convention)標示在郵票上以宣示主權,錯謬荒誕,以至於斯!



若要譴責民進黨政府變更「國家名片」,那麼中國國民黨政府於一九七二年無能維護「中華民國」在萬國郵政聯盟的會員身份,連國名都被剔除,是不是更要受到嚴厲批判?




若論主權宣示,把「中華民國」所在地的「領土」台灣標示在郵票上,其實具有更確切的主權內涵。誠如美國官員所說,中華民國和台灣都不是國家;更正確的說法是,中華民國「已經不是」國家,台灣則「還不是」國家,標示「中華民國」是抱殘守舊,標示「台灣」是迎向未來。



然而,從交通部聲明來看,在萬國郵政聯盟沒有會員身份、沒有主權地位的「中華民國」,仍舊選擇在自己印多少有多少的「國家名片」上,和馬英九「先生」(執政黨吳伯雄主席赴中國拜訪用語)在總統就職典禮上吹噓「『中華民國』已經成為一個受國際社會尊敬的民主國家」一樣,大放虛幻的「中華民國」主權煙火秀,悲哉!




「燒成灰都是台灣人」的 馬英九 先生據說是「台灣總統」,但如果我們真的這麼稱呼,由於他早不樂見就職紀念郵票上的「台灣
TAIWAN」字樣,難保他不會也扳起臉孔教訓我們未依(憲)法行政,率爾將代表國家門面之總統名位,不標示正式國名逕行變更為台灣呢!




其實,開口閉口「依法行政」,抱殘守舊,實在不高明,許多台灣人民心裡也有個大問號,想請教中國國民黨:為何不問台灣人民意志,率爾帶來「中華民國」政府逕行遷占台灣?無論依有形的國際法或無形的道德心法,許多台灣人民也要予以嚴正譴責的。




一個口口聲聲要擱置「中華民國」主權「爭議」的政府,居然教訓起一向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的「前政府」要「宣示主權」,用的還是區區郵政事務規則條文,也許燒成灰的台灣人,只配擁有寄不出去的「中華民國」主權吧!

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口水餘生

馬總統就職演說裡,對「中華民國」與台灣關係的詮釋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得到了新生。在我任內,我們將慶祝中華民國開國一百週年。這一個亞洲最早誕生的民主共和國,在大陸的時間只有三十八年,在台灣的歲月卻將超過一甲子。在這近六十年間,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命運已經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這段話,儘管說「中華民國」和台灣的命運已緊密結合,百年開國論還是將目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權上溯至國共內戰和冷戰時期之前的上世紀初,這使得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陳芳明所長
讚許就職演說「已讓兩岸關係完全脫離國共內戰及國際冷戰思維」,完全不知所云。



「中華民國」在台灣得到的,與其說是「新生」,不如說是「餘生」。
一九四九年以來領土人民和國際承認都已大幅變動縮水的「中華民國」,在許多堅持台灣本體的台灣人民眼中只是個外掛國號而已,有人權宜接納,有人根本拒絕承認;在藍營,除了馬英九說的「一中就是中華民國」的自爽言論外,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其實很甘心做個「台胞」;而對所謂中間派,「中華民國」就是個熟悉的國號,能用幹嘛不用,碰到運動賽事「中華隊」叫得永遠比「台灣隊」振奮響亮,不過這「中華」其實並不是「中華民國」的中華,而是國際奧會模式「中華台北」的中華。「中華民國」空口叫出來的口水餘生,就是和台灣結合後的命運。



 
馬英九的一九一二年以來中華民國連續主權論,和新任總統府國史館館長的歷史學博士林滿紅女士認定的「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其間也有落差。 女士主張,日本在一九五一年的《舊金山和約》放棄台灣主權,並在以之為基礎的隔年在台北簽訂的《中日和約》中,清楚表達放棄對象為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而非掌控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林女士認為,《中日和約》已為台灣「重新」定位,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其法律地位確定,中華民國領土「改變」為台澎金馬。



上述中華民國在一九五二年根據《中日和約》取得台灣主權的觀點,仍有爭議,尚待釐清,不過畢竟
在強調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的同時,突顯出了「中華民國」體制內涵的變動與斷裂,而馬英九將歡度中華民國百年國慶所在的台灣,在百年前中華民國成立時甚至不在其領土範圍之內。



女士曾表示,《中日和約》「簽訂是拜冷戰之賜,但因為冷戰造成的『代表全中國』的幻象,我們一直不知道中約已確定目前中華民國的領土是台澎金馬,則又是冷戰為台灣帶來的一大禍害。」馬英九說的中華民國和台灣的命運緊密結合,就是國共內戰和冷戰遺緒,不必文人騷客為其撇清,而馬非要強調上世紀初「亞洲最早誕生的民主共和國」不可,隱含「全中國」幻象,不也是冷戰遺禍之一?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馬新官上任的兩大印記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陳芳明所長讚許馬總統就職演說,謂其相較於陳前總統就職演說脫離不了包括福佬省籍族群意識在內的舊思維,已經跨越了族群意識。此言真是差矣。 陳 教授只見所謂福佬和戰後新移民之辨,不見清晰嚴實許多的漢族與原住民族之別,加入了國內外一片欠缺台灣本體思考的阿諛新主之聲。




馬就職演說表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明白違反一九八四年《台灣原住民族權利宣言》開頭宣示的「台灣原住民族不是炎黃子孫。原住民全屬南島語系,與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且均屬漢族的閩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不同。」




總統大選前馬英九當著原住民講出「把你們當人看」,而且通篇談話明顯流露根深柢固的漢族優越意識,種族歧視意涵甚明,不過原住民族同胞不忍苛責,多數選票仍然投馬。然而針對馬總統就職演說,曾投書媒體為馬失言風波辯護的
祖靈之邦部落工作隊召集人莫那能痛批表示,馬完全忘了原住民,讓他不得不相信,馬真的沒有把原住民當人看。

 莫那能和原住民族立法委員高金素梅共同發表抗議聲明,對「馬總統走過凱達格蘭大道,登上總統大位,但馬總統卻遺忘了原來在這塊土地上的凱達格蘭族」,「忘了身為漢人的歷史原罪」,「沒有正視原住民的歷史問題」,感到深深遺憾。



此外,馬就職演說也流露出對台灣主權的漠視。就此而言, 陳芳明 教授評論就職演說所說的「台灣的政黨也不再有本土不本土的問題,大家都是本土政黨」,也是不成立的,因為台灣主權正是「本土」核心面向之一。民進黨蔡英文主席表示,在通篇就職演說裡,看不到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馬競選期間說過的台灣未來由台灣人民共同決定,也不見陳述,中國國民黨對主權的輕忽令人擔心。前副總統呂秀蓮也批評,馬總統重申「九二共識」等說法,將導致台灣政治香港化和主權空虛化等隱憂。



馬表示,「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總統職位具有突出的主權意涵,就職總統就是宣示國家主權的行為,馬卻以總統之身定位「不在」主權,難道主權不是維護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的利器?身在總統之位,卻漠視主權,是領導失格,也是職業倫理的失落。



對原住民族和台灣主權的兩大漠視,就是馬新官上任的兩大印記。


去台灣化vs穩健台獨

OO五年八月,總統府網站正式在「中華民國」名稱後面加注「台灣」。二OO八年五月二十日,馬總統就職,台灣二字「馬上」消失,僅英文保留。



競選辯論時壯烈宣示「燒成灰都是台灣人」的馬總統,上任後卻先讓「台灣」字樣灰飛煙滅,弱化其國家地位意涵。同時,馬總統就職演說表示,「兩岸問題最終解決的關鍵不在主權爭議,而在生活方式與核心價值。」將總統職位具有的特殊主權意涵,弱化為普遍意義的「生活方式」和「核心價值」。此兩者異曲同工,都是台灣主權意涵的弱化與倒退。




民進黨新任主席蔡英文競選辯論時主張,參與國際社會不必倒退到九○年代的「中華台北」,她發現國民黨有倒退的現象(馬英九當選後受訪表示目前沒有比「中華台北」更好的名稱),必須強力監督。類似的倒退現象,在馬總統就職第一天就顯現出來,綠營和獨派路線與認知,就必須有相應思考。



蔡英文競選黨主席因得到新系支持而受其拖累,成為轟傳的「新系」與「反新系」之爭的主角,算是代新系受過。新系代表人物 林濁水 先生 和李文忠 先生檢討民進黨慘敗,說是執政品牌形象低落,民進黨品牌嚴重挫敗等等。這些原因或許都成立,可是品牌論述要完整,就不能遺漏了「新系」這個民進黨內的次品牌。在黨內和綠營,「新系」品牌的低落與挫敗,是很明顯的。



新系人士號稱民進黨內的「改革派」,喜歡「打自己小孩給別人看」,不時流露出有點偏差、有點奇怪的道德意識舉動,不惹人嫌才奇怪。而探究新系思想與行為特質,其根本問題應是壓抑了綠營某種活潑靈動的特質。而這份特質,在倒退的「中華台北總統」主政期間,會是重要的建國論述和行動能量來源。



新系憑藉其說理的重量,練就一身老成持重的沉穩或穩重特質, 林濁水 先生「立場堅定清晰、態度善意、政策彈性穩健」的「穩健台獨」論述,堪為代表。穩健台獨理論,為長期負載偏激污名的台獨運動提供一種溫和理性的想像,是其劃時代的貢獻。



然而,這也是標準的兩面刃理論,由於穩健台獨派跟其他台獨路線或行動刻意保持距離甚至自居對立面,使得非理性台獨成份在主流論述效應上愈益突出,為台獨污名化傳統提供延續的助力,所謂「激進」或「冒進」台獨,就常宣之於 林濁水 先生和其他新系關係人士之口。




從台灣獨立和民主運動史的軌跡和脈絡來看,「穩健台獨」屬於台灣已獨立論,而且趨近於「無台不獨」觀,也就是著眼於台灣在中國之外獨立行使主權的客觀現實框架,台灣任何在這框架中的任何主張和行為,由於是在中國政權以外表現的,皆可視為某種形式的台獨。



例如 林 先生指出,主權議題「屬零合遊戲,在長期間,不是趨統就是趨獨,基本上是一條不歸路,而不統不獨則鐵定是一個過渡的狀態。」而在由統趨獨的「不歸路」上,不只不統不獨是成為獨派之前的「過渡狀態」,恐怕連反台獨都不過是「過渡的過渡狀態」罷了。有了這種認知,台獨反台獨一體同歡,也難怪會「態度善意」了。



「穩健台獨」自詡溫和理性,常指責別人激進、急進,然而上述「善意」立場實為極致的形式論,流露出一份想拉高視角、擴大視野的急切感,也是一種極端。這種視野,有其開闊感、瀟灑感、浪漫感,負面效應則是把台灣未獨立論等不乏細膩、深刻、犀利的觀點偏激化、孤僻化,排除歧出的、游離的、散勇的台獨因子,削弱獨派若干核心戰力,自覺或不自覺壓抑了活潑多元的在地文化能量呈顯與流通,這對「壯大台獨」所需的建國熱情和集體心理支撐,是有傷害的。



在台灣主權意涵「馬上」弱化的現在,應該是收起部分「善意」,好好和蔡英文主席一起來強力監督倒退嚕的「中華台北總統」的時候了。





刪節版刊於自由廣場去台灣化vs.穩健台獨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好男孩和好女孩

各界看民進黨主席選舉,看人食米粉咧喝燒(huah-sio),嘲弄有之,笑罵有之,辜蔡二老「一五五(歲)聯盟」之外,備受注目與青睞的小蔡形象與稱號最是多元,忽而「救世主」,忽而「小龍女」,忽而「白玫瑰」,說是面對「綠色廢墟」、「狼虎難關」等等,把準閣揆劉兆玄寫過的中國武俠小說類型路數,老老實實演練了一番。



其實,還是回歸台灣新文學的在地寫實情調,比較深邃,比較清晰,比較有未來想像。民進黨在總統選舉輸了兩百多萬票之後,還能從從容容選黨主席,這份悠然、堅強、民主、年輕的氣質,不知比選輸了就把人掃地出門或者不認輸擺爛的中國國民黨強上多少倍。



由誰來領導民進黨下野途程的決定過程,除了年齡和性別議題之外,不管是轟傳的「新系」與「反新系」派系對壘,或是如台獨理論健將
林濁水
先生所說的「激進」與「穩健」路線之爭,在台灣獨立和民主運動史上,都有軌跡和脈絡可考,隱含的台灣已獨立論和台灣未獨立論的態度與方法之辨,前者無台不獨的開闊、瀟灑、浪漫,以及後者檢視台灣地位的細膩、深刻、犀利,可以合奏出華麗精緻的台灣主權論述交響樂章,綠營頭人必須引導台灣人民走進台灣國家殿堂去聆聽、品味、共享,別把哪一方偏激化、孤僻化、小丑化甚至敵對化了。




就像為謝長廷競選創造青年逆轉風潮的
Freddy說的,辜寬敏先生以八十二歲高齡展現guts沒有太多算計,想做的事情勇敢去做,許多年輕人也比不上,是個好男孩。蔡英文比較年輕,而且是女性,讓人對民進黨的未來充滿希望與想像,是個好女孩。好男孩和好女孩,都要去完成心願。



台灣在地政治與文化場域,從來就不是「廢墟」,也不需要什麼「救世主」,需要得就是一個個要去完成心願的好男孩和好女孩。這是深邃、清晰、有未來想像的台灣在地寫實情調,比起奇險江湖的武俠故事,總是多了一份淳厚與甘甜。



最新一期的《笠》詩刊於今年四月出版,莫渝主編在這份創立於一九六四年「立足台灣,展示在地現實主義」、去年東海大學專題學術研討會上被譽為「滄桑歲月、壯美演出」的奮鬥刊物卷前語寫道,笠詩社創立「只因為『台灣』二字」,其未來「與「『精神台灣』密合」。同樣以這十足的氣魄和婉約的心願,來勉勵即將選出新主席的民進黨。

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台灣花布





source: 2007台灣國展優勝作品 painter王宏印





source: http://www.galerietanit.com/bios/lin/img_large/lin_02.jpg by Michael Lin林明弘





source: http://arts.tom.com/images/piclib/2004120702/d/4.jpg by Michael Lin林明弘





source: http://family-mart.spaces.live.com/blog/cns!A8DA41B3F25ABC8!173.entry  by可樂王



 阿嬤ㄟ花布 紅到國外去  new taiwan第523期

張倩瑋2006/03/30 


吳清桂讓阿嬤ㄟ花布脫胎換骨,不但設計出一系列台灣花布的創意商品;四月中旬,她也將透過花布新衫,向外國秀出台灣精神和台灣意向。

或許六年級的朋友都還有印象,小的時候,家裡的床單、棉被或者是媽媽背著弟弟妹妹的花巾,一朵朵明亮鮮艷的紅花大大方方地綻放著,這塊交織著台灣人共同回憶的花布,曾幾何時,隨著進口布料的輸入而逐漸銷聲匿跡,近年來,因為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那幾乎被遺忘的花布如今重現江湖,要再度牽起台灣人的情感。

一朵胸花 轟動會場


記得三月八日婦女節當天,文化總會於淡水女學堂設置了台灣第一個女性文化地標,揭幕當天,會場布置使用象徵台灣喜色的桃紅迎賓,呈現在外的是迎賓胸花和覆蓋在地標上的覆布;仔細一瞧,只知道這胸花不是一般的鮮花製成的,那塊覆布也不是一塊單純的台灣紅布。


萬萬沒想到,當活動結束後,最受女性歡迎的,居然不是那親民的阿扁總統,倒是一群人四處追問胸花的下落,形成眾人搶花的幕後有趣花絮,後來經文化總會工作同仁的引薦後才知道,造成這場「暴動」的元凶居然是許久不見的前國大代表吳清桂。


認識吳清桂的人,都一定知道她背後那段如懸疑小說般血淚交織的故事,因為她的先生鄭自財,就是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於美國紐約參與刺殺蔣經國的成員之一。要特別這樣來介紹吳清桂,那是因為她身後的故事確實令人驚訝,更驚訝的是,她絲毫沒有流露出曾經歷政治迫害的那股滄桑,反而顯現新時代女性的自信與滿足。


其實當吳清桂投入政治活動時,就一直關注於台灣文化的發展,陸續投入文化藝術的推展,從她擔任過合唱團團長、歌劇製作人等亮麗表現,便顯而易見;而那朵引發女性騷動的胸花,就是由吳清桂一手策劃,利用傳統花布細心勾勒出的創意花布商品,也是近年來最「ㄏㄤ」的創意產業。


台灣花布 創意無限


阿嬤ㄟ花布脫胎換骨了,這種以前阿嬤拿來做棉被套的台灣花布,最近變成設計師的新寵,不論是做成隨身的包包、抱枕套,甚至變成充滿時尚感的禮服、筆袋、書套等應有盡有,隱身於台灣ㄟ店樓下,吳清桂成立了春采紅工作室,她也不落人後,設計出一系列台灣花布的創意商品。


要說吳清桂和阿嬤ㄟ花布的機緣,就要從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推動台灣紅的運動說起。那時候,吳清桂協助文建會製作台灣文化百寶箱手工藝系列到外國參展,之後,因緣際會地巧遇台灣紅運動,陳郁秀便邀集吳清桂連同另一間創意公司共同布置記者會現場,恰好,會場上出現花布的元素,讓吳清桂與花布間結下不解之緣。


一直以來,吳清桂都是花布的幕後推手,自從台灣紅記者會上花布亮相打響名號後,就不斷有人在注意著這塊花布,便利用花布創作出文創產品,但吳清桂只是以單純推廣者的角色與花布共存,從未想過要製作出相關商品,直到二○○二年,副總統呂秀蓮提出設計台灣的制服「台灣衫」後,她又幸運地與副總統合作,與她自己的工作團隊腦力激盪,利用花布的元素設計出獨特的台灣服裝。


吳清桂興奮地說著,「在做衣服的過程中,花布的分子不斷湧出,和工作團隊產生感情,尤其是設計師在設計衣服時,心思和花布連成一線。」之後,吳清桂慢慢體悟到,花布不是只有一種顏色、也不要執著於單一顏色,花布本身就有故事性,和台灣人有感情,所以她決定將它稱之為「台灣花布」。


在地精神 庶民文化


說穿了,台灣花布就是早期遠東紡織為求布料的創新,從中國引進的棉布,學習日本的花色,但經過遠東紡織重新編印後,推出各種花色的花布,新式花樣相當受當時家庭的歡迎,但隨著市場開放,舶來品搶攻台灣市場,布料選擇性多,台灣花布的美和價值都因為歲月的流轉而無情的消逝。


沒想到近年來復古風席捲全球,讓沒落許久、這塊以往被稱作「遠東花仔布」的花布,被有心人從時光的百寶箱中拾起,吳清桂認為,既然要做為文化創意產業,那麼名字的層級也要拉高,吳清桂將它定名為「台灣花布」、暱稱「阿嬤ㄟ花布」,就是因為這塊花布串起許多人小時候對家鄉、對母親的回憶。


吳清桂在使用台灣花布作設計時,不單只是把布當做一種工具,反而替這塊花布進行田野調查。吳清桂回想和朋友分享推行台灣花布的喜悅時,不少人這麼告訴她,「這是以前阮的被單布」,吳清桂說,「這樣子的一句話就讓我很滿足了,這就是我們的文化精神,我們的共同記憶。」


吳清桂一臉驕傲又滿足地神情說著,「這個五、六十年來和台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東西,就是台灣的在地文化,就是台灣的精神。」繞了這麼大一圈,吳清桂追求的是一種在地精神的延續,而台灣花布正好符合了她所追求的目標。




俗艷紅花 老外驚艷


自從投入文化推手的工作後,吳清桂從未想過以商業來行銷文化,只是一股腦地向前衝。萬一失敗了怎麼辦?吳清桂坦然地說著,沒想過要行銷,只是單純的想推廣台灣衫,是後來,吳清桂的作品在媒體披露出後,開始有人向她鼓吹應多做一些相關紀念商品以滿足愛好者的需求,她才有設計類似抱枕套、書套、筆記本、被套、棉襖外套等,目標不是賺錢,只想要推動文化。


現在有很多政府單位知道要以台灣花布來做布置,甚至台灣花布推行成功也帶動了花布市場的銷售,可見越來越多人喜愛台灣花布,吳清桂更樂見於此,表示這塊花布又滿了起來;為了讓年輕人喜歡花布,吳清桂有針對年輕人設計牛仔服飾,她會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吳清桂知道,唯有讓年輕人喜歡,台灣花布才不會斷絕。


在講究極簡單的現代,這些阿嬤時代的花布圖案對追求流行的年輕人來說顯得過於豔麗,還帶點俗氣,但這些花布作品,被藝術家林明弘帶往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和畫廊旅行,他也將大紅花布鋪在荷蘭海牙市政廳、巴黎東京宮、紐約PSI當代藝術中心,登上世界藝術的殿堂。當庸俗的花布放大,放在以往不曾出現的空間,形成一種難以形容的魅力,驚艷各國藝術界,正是延續台灣花布文化最好的證明。


北美洲台灣婦女第十八屆年會將於四月中旬在美國休士頓召開,年會將邀請吳清桂和她的工作團隊,帶著她們精心設計的花仔衫公開亮相,這回,吳清桂不遑多讓,她將用她最大的熱情,透過花布新衫,向外國秀出台灣精神和台灣意向。




吳清桂小檔案


 


學歷: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經歷:第二屆國代、馬偕醫院護士、台北空軍醫院護士等


文化工作經歷:台心合唱團創團團長、心之頌合唱團創團團長、河洛歌仔戲團顧問、二二八台語文歌劇全國巡迴公演製作人、二○○二年二二八紀念美展總策劃人等。(張倩瑋)



參考文章: 台灣花布藝術家 林明弘(轉載)

                  吳清桂:台灣的設計寶庫-傳統花布圖樣150

                  美麗的台灣花布

                  台灣花布與世界級藝術家

                  設計生活 阿媽的花布

                  不約而同 愛上大花布

                  台灣花布引領時尚

                  bolgs about Taiwan Traditional Cloth

                 林明弘跨領域的藝術實踐

                 花樣姿態:林明弘的作品


台灣東沙

主權 海洋 生態 觀光之台灣東沙



復育有成 東沙淨土重現 2008/05/07 liberty times










貝殼沙灘前的東沙島碑,是民國四十三年由當時海軍東沙島管理處長杜震率官兵設置。

(記者黃旭磊攝)

最快在一百年底開放觀光


〔記者黃旭磊/東沙島報導〕內政部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轄下的東沙環礁公園,自民國九十五年起五年內不開放民間觀光,島上目前約有兩百名駐守人員駐防,全區有一.八平方公里,是難得的淨土。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長吳全安說,東沙島最快將在民國一百年十二月有限度開放旅遊,過去當地因毒魚、電魚、炸魚嚴重,致使珊瑚礁慘遭破壞,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行政院規劃為國家公園,現由中山大學、屏東海生館等專家學者進行珊瑚環礁復育、植被監測與研究,待有成效後再評估開放觀光。


中山大學等負責環礁復育


東沙島有潟湖、環礁及東沙大王廟等天然、人文景觀,而潟湖內經常可以發現小鯊魚游進來與人共舞。而大王廟的由來,則是緣起於民國三十七年間,曾有一颼無人小舟載著一尊關公木像飄靠岸邊,海軍官兵發現後認為是神蹟,且命名為「大王」,之後,駐軍陸戰隊四一四營弟兄為祂修廟。陳水扁總統曾親提「東沙大王廟」為廟名,後來退伍官兵返島自費掛金牌、並自宜蘭縣蘇澳南天宮請一尊媽祖共祀,廟前還有一棵百年瓊涯海棠樹庇蔭遮涼。


東沙島現有海巡署東沙巡防指揮部兩個中隊駐守,空軍派駐一班隊固守機場、海軍也有一氣象班留守觀測,駐守人員總數約有兩百名。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則在當地設有東沙管理站,近年常有學者駐守復育生態。


台灣到東沙島有兩種交通工具,每個月第二週週二從屏東四三九聯隊機場搭乘空軍C-130運輸機,約一個小時即可抵達東沙島,不過,乘客需以學術研究等理由向海巡署或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提出申請,航班當天上午十點出發,下午兩點開回,免費搭乘,但需自付保險。


另外,每週四,立榮航空五十人座小飛機自高雄機場飛東沙,停留東沙機場四十分鐘後即折返回程,單趟需自費三千一百一十四元,來回要價六千多元,航程約一小時多,當地研究人員多是搭軍機週二去,週四與準備休假的駐守人員搭立榮班機回台,約是三天兩夜行程。


2008年5月5日 星期一

對阮故鄉看過來有較美的黃乙玲



江蕙盛大轟動的首次演唱會開唱前夕,
Holo台語(以下簡稱台語)歌壇另一盛事是黃乙玲出了新專輯《講乎自己聽》,最大特色是第一首歌〈春花秋月〉採用中國歷史上著名詞人南 唐末代 君主李煜第十世紀的作品〈虞美人〉,唱出好幾代台灣人在「國文」課上讀過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台灣文學」的在地流傳演化史上,漢文古詩詞是一個重要部門,其一是十七世紀之後清領時期跨海來台的文人騷客寄情台灣山水的詠嘆吟唱,其二是以較接近中原古音的台語聲調吟詠古詩詞。台語文言音和日常台語有段距離,即使台語流利,要好好唸出上面引述那段〈虞美人〉並不容易,於是唸唱古詩詞成為「古典」或「雅致」台語教學的一環,黃乙玲的新歌反映此復古風,為現代台語流行歌曲傳唱添上外一章,和台語演唱欣賞倒也合拍合致。




這也讓人想起黃乙玲和陳明章合作的專輯《出去走走》(一九九三)。陳明章是九
O年代初期興起的新台語歌風潮的指標人物之一,其滿溢台灣常民風情的《下午的一齣戲》(一九九O)專輯已成經典,如去年底由國家文化總會主辦選出的一九三三至二OO六年「五十張台灣最重要的流行音樂專輯或錄音」,《下午的一齣戲》即列名其中。




走唱出身的黃乙玲原本習唱傳統演歌,擅長典雅詞曲和清新民歌風的陳明章帶她出去走走,果然讓人耳目一新,生猛「重鹹」的唱腔無影無蹤,悠然詮釋「我自本單守花園一枝春,為你牽藤,為你徙盆」(〈傷心的緣〉)等清雅詞意,讓人驚豔,不過可能和聽眾習慣的黃乙玲太過斷裂,市場反應平平,隔年發行調回原本歌路的第十五張專輯《愛情的酒攏袂退》,才又再創銷售高潮。此後黃乙玲歌藝持續精進,一九九九年以《感謝無情人》專輯首次獲頒金曲獎最佳「方言」(現改稱「台語」)女演唱人獎。二
OO六年再度以《甲你作伴》專輯獲得此一獎項。從二OOO年到二OO三年,江蕙是金曲獎連續四屆台語歌后。




江蕙從走唱演歌風格,到平實敘情的精緻都會風情,歌路寬廣,風格多變,對豐富與擴大台語歌曲的內涵、境界、流傳有絕大貢獻,黃乙玲歌聲也同樣穿透華語主流社會藩籬,同樣擁有穿透不同世代與社會階層的感染力。




做為台灣重要的流行現象與文化資產,兩大台語歌后不同的特質是,黃乙玲或許不像江蕙有那麼明顯的指標地位,作品或許不會像江蕙的《酒後的心聲》一樣入選上述五十大專輯等風雲榜單,然而其獨特的沉鬱唱腔,可能比江蕙更有機會成為某種台灣在地風情的頭號代言人。




這種風情,在《感謝無情人》專輯裡的〈台北
SAYONARA〉(一九九八)一曲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台北」具有顯著的台灣政經符號意涵,對比新台語歌風潮另一指標人物林強唱的〈向前走〉(一九九O)裡「較早聽人唱台北不是我的家,但我一點攏無感覺」,及其所指涉的羅大佑名曲〈鹿港小鎮〉(一九八二)說台北「不是我想像的黃金天堂」,〈台北SAYONARA〉裡離開無情城市台北的情緒,即使不是擁抱台北的昂揚快意,卻也並非批判台北的嚴峻肅殺,而是瀰漫許多台語歌曲、反映台灣移民與殖民社會某個面向的無奈與幽怨:「不願拍醒夢中的台北市,對阮故鄉看過來有較美。」




這種「阮故鄉」和「夢中的台北市」之間美麗但心碎的距離,由黃乙玲滄桑淒楚、沉厚決絕的唱腔來刻劃,真是不做第二人想啊!





略為刪節版刊於自由時報  黃乙玲之千年連結

2008年5月2日 星期五

誰怕「南部黨」?

民進黨主席候選人 蔡英文 女士一席有關民進黨與「南部黨」的談話,我覺得並不妥當。




一些政治觸角敏銳的媒體,如聯合報系下了蔡英文擔憂「淪」為南部黨的標題,這沉淪與淪落的「淪」,在內文用字為「只是」、「退化」、「退縮」的報導中不著一字,卻赫然標題在列(可能覺得退得還不夠,須更退一層樓為「淪」),然後語言自動排列機制再度啟動,「南部黨」等於「地方(本土)型政黨」不等於「國際化政黨」。




這些媒體效應,自然有其操作痕跡,但源於蔡英文送上的「南部黨」這色彩鮮明、意涵昭著的標籤,殆無疑義。




什麼是「南部黨」?蔡英文說要讓民進黨不再只是選舉時的南部黨,那麼就用選舉結果來看,民進黨必須在北部表現愈弱、南部表現愈強,才符合「南部黨」的資格。




論總統選舉,高雄市輸了近三萬票,台南市輸了六千多票,南部整體成績較上屆大幅倒退;再論縣市長選舉,以最南方的屏東縣為例,民進黨從上一屆蘇嘉全縣長的五成五選票,降至本屆曹啟鴻縣長的四成六選票,若不是傾向親民黨的候選人瓜分了中國國民黨的屏東市長王進士(得票率近四成二)近一成選票,恐怕台灣尾又要變藍天,而謝長廷在這裡也勉強和馬英九打平而已。




如果無法在南部選舉交出進步的好成績,「南部黨」這封號也未免太恭維民進黨了。民進黨不只北部黨或全台黨沒份,恐怕連南部黨都不夠格吧!




「全球化」和「本土化」或「在地化」並行不悖,在論述和實踐上早已不是問題,我不懂為什麼談民進黨改革,還要把「南部黨」和「國際化」講成改革前和改革後的對照組。整個台灣島國有許多民眾都已虛心仰望大世界,若是再把南部從台灣分離出來,這種改革論述只會強化台灣人的邊緣化恐懼症而已。




民進黨總統敗選後,檢討之聲四起,其中包括前立委、現任
行政院青輔會主委的林岱樺提出的「中央黨部南遷」之議。她指出的「在民進黨最艱難的時刻,南部民眾還是給予民進黨最溫暖的支持」是不爭的事實,主張的「由南部銳鋒,再進取中央」是可取的願景,然而所謂「南部黨」之說,卻像是給了這主張一個大巴掌似的。



不少關心台灣國家發展格局和前景的有識之士,對台北長期壟斷台灣政經資源和社會詮釋權、以及民進黨執政後內化台北主流價值的傾向感到憂心。如果以相對於台北主流價值的地理和思考場域做為廣義的「南部」,那麼「南部」可以是一種角度,可以是一個態度,可以是一套論述,可以是一方良田,播種深耕尚且不及,哪有嫌棄的道理?



跳脫台北主流價值框架,當個紮紮實實的「南部黨」,也能立足全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