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台灣新獨立 Toward a New Independent Taiwan

據報載,駐日代表馮寄台接受日本「共同通信社」所屬刊物專訪,日方提問指出蔡英文被認為是理性的「新獨立派」,可能成為馬英九的勁敵,馮寄台回應很多現實問題不是「反中」就可以解決的。

 

其實,主張台灣獨立並不是「反中」就可以涵括的,不過這裡要談的是「新獨立派」這個有趣辭彙。

 

台獨論述有個傾向,就是台獨一代不如一代,例如從早期從事台獨運動要面對被迫害危機的「老台獨」,每況愈下一路來到「台獨新貴」,後者「老在喊台獨」、「消費台獨」,不但不會被迫害,光靠高喊台獨還可以獲得好處云云。

 

於是,以前有充滿浪漫情懷的大器台獨,現在呢就是那些搞東搞西然後把台獨當「遮羞布」的猥瑣台獨。

 

這樣的論述傾向,大概不脫那些倚老賣老指年輕人是「草莓族」的「老成持重」心態,沒想到年輕世代有自己的空間去發揮,同樣也有自己的艱難要面對。

 

從這次民主進步黨總統初選來看,可嗅出從老台獨到新台獨的傳統退化觀點的逆轉現象。對於參選的許信良這位「老台獨」,大致而言,蘇貞昌支持者較為推崇,而小英支持者則大都難予認同。前者濃重的懷舊情結,對照後者的不假辭色,反映的或許正是一種「新台獨觀」。

 

這種新台獨觀,不同於傳統的台獨倒退論,而投射出前行的、有未來性的、與時俱進的台獨想像,展現出複合多元的特質。

 

就目前綠營共主小英而言,其都會型的柔性中性形象,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的說法也被統媒封為「最高級台獨」

 

從一位學者與會議談判人員,到逐漸展現領袖魅力,蔡英文的「新台獨」失去了台獨傳統的明確輪廓,導致部分獨派人士失去即時認同的標的,反台獨者一時也找不到顯著標靶來實彈射擊,只能一再提醒選民「小心」蔡英文背後支持的台獨勢力。

 

日本媒體說的「新獨立派」,可做如是觀。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黃越綏選總統 對黨不對人 Who's Afraid of Another Presidential Hopeful?

黃越綏女士高舉「住民自決,公投建國」大旗投入總統大選,似乎造成了綠營的分歧態勢,其實還可以另眼觀察。


黃女士說中國國民黨是「逃難流亡台灣的叛黨」,民主進步黨則是「本土的亂黨」,話說得很重,對即將代表民主進步黨競選總統的小英主席則讚美有加,表示「希望她能贏得大選替民進黨爭口氣」。


很明顯,黃女士參選總統是「對黨不對人」。


黃女士眼中的民主進步黨,對外「為了討好中間選民變得綁手綁腳」,成為軟趴趴的「嘴炮」政黨;對內則「派系間不斷在爭權與選舉卡位中分裂與分化」,直指民主進步黨內那些「自以為是政治家的政客們」。


黃女士衝著民主進步黨而來,對外要清楚展現台灣獨立與建國立場,對內則要牽制黨內激烈初選後形成的內部隔閡勢力。


黃 女士的這番用心,呼應的是小英主席時下對外與對內所在的位置。



        小英呈現溫和與柔性形象的同時,也擁有李前總統的「兩國論」策士光環,「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的鮮明獨派立場也宣之於口,被某報社論封為最高級台獨,在國家定位主張上看來不是太「綁手綁腳」;對內小英則是所謂的「非典型」領導,和民主進步黨草創時期一路走來的民主化運動缺乏淵源,也沒有黨內「不斷爭權卡位」的傳統「典型」。


可以說,小英的綠營共主結構,正是其形象與內涵與民主進步黨本身有一定距離而有以致之,黃女士參選總統的「對黨不對人」,也才使得上力。


這樣看的話,黃女士參選總統的主觀努力,可強化小英主席在綠營的結構能量,而其參選的客觀形勢,則是為民主進步黨的國家定位或台獨論述帶來一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以往主張「台灣已經獨立,目前名字叫中華民國」的主流論述,在形同小英主席輔翼的「住民自決,公投建國」的號召聲中,必須有所調整。


馬政府流失台灣主權的疑慮不斷升高,在此大勢中,最大在野黨必須順應「脫統趨獨」的台灣民心,將台灣地位認知從「台灣已獨立」往「台灣未獨立」移動,至少要往「台灣已獨立,但恐怕失去獨立」的提高警覺立場移動。



       把台灣人民絕大多數不認同統一的民意擴大詮釋展演的「台獨主流」風華,將台灣的「準獨立」狀態有意無意誤認為「已獨立」,其實是和台灣獨立自主運動的一場危險邂逅。


美國衛生部長聲明,聯合國組織無權片面決定台灣地位,國際社會其實也都心知肚明台灣與中國互不相屬,一切只等台灣人清楚表態而已,而黃越綏的表態,是在為小英和台灣人尋找一個表態的位置吧!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超完美風暴下的綠營新勢力 New Green Force out of Perfect Storm

小英在總統初選勝出,論者指為泛美麗島世代也就是美麗島事件受難者和辯護律師群世代的淡出,以及綠營新世代的崛起。這說法大致妥當。

   然而,舊世代力量並非就這麼過去了,而是轉換形式沉潛與深化。尤其,屬於泛美麗島世代的前總統陳水扁與前總統候選人謝長廷,兩人皆力挺小英出線,長期以來糾結較勁的兩股力量終於合流,長扁聯手的夢幻威力,像一則遲到的傳說,正要開始流傳。

   蔡蘇兩人各自與馬英九比較的對比式民調,其微小差距不足以反映兩人在綠營的支持實況,對於在綠營內部明顯領先的小英而言,像陷入一場超完美風暴。

   不過,最後仍然得助於小英代表綠營新興力量的特質而得以安全駛出風暴。此特質顯現於初選後期的「唯一支持」論述發酵,這本是小英的核心支持者為了他們認知到的全民調不足之處而想出來的補救方法,也就是在核心支持者之間傳播,這些人有沒有人接到電話,甚至這些人影響了多少人去「唯一支持」,其實都是很大的疑問,但卻大舉佔據了媒體版面和選戰語言,創造犀利的議題,引領初選的形勢。

   雖然最後的民調結果看來就是在大範圍民調樣本基礎下沒有特別招數的一般民眾自然回答的結果,然而和有意識的選舉動員行為仍存有相當的連結,這連結顯現在小英核心支持者的必勝意志,形成尖峰效應,兜隴了對小英的有利條件予以突破,與對手進行充分有效的功防。

   站在「唯一支持」對立面的一方,把不過是小英核心支持者訴求的民調回答方式投注了太大的敵意,甚至以「詐術」與「欺騙」形容,這對於一個充其量只是對全民調有所警戒的方法,可說是不成比例的否定。而正由於反對「唯一支持」一方的論證基礎過於勉強與薄弱,使得小英陣營在初選雙方核心攻防立於不敗之地。

   反對「唯一支持」一方所設想的廣大民調範圍裡的一種「自然」民意呈現的狀態,不是不存在,然而那不應是競選陣營功防的戰場,除非是認為那個「自然」狀態有利於某方因而主張不得干擾。選戰攻防的本質,還是要回到各陣營本身的基本立場、觀念、主張。

   觀察反對「唯一支持」的主要論述,似乎都對許信良的參選十分推崇,而小英核心支持者則大都對許難予認同。前者濃重的懷舊情結,對照後者的不假辭色,反映的或許
正是泛美麗島世代的淡出,以及綠營新勢力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