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 星期一

2017~2019小評金曲獎

[2019]今年金曲獎很「江惠」,不只台語歌后獎落江惠儀,開場陳奕迅演出的「金氏紀錄」,演唱曲包括以十三座獎項保持女歌手個人獲獎紀錄的江蕙親自作詞作曲的《甲你攬牢牢》,江蕙早期藝名為江惠(沒有草字頭),是一九九O年第一屆金曲獎最佳女演唱人得主,當時未做語言分類,江蕙是唯一的首任金曲歌后。

今年金曲獎很「政治」,最佳樂團獎頒給現任立委林昶佐領軍的閃靈,樂團作品就叫政治,也創下政治人物得獎先例,林立委和特別貢獻獎黑名單工作室致詞的水晶唱片任將達都聲援香港的反送中運動,高呼香港加油。

今年金曲獎也很「台灣」,日籍得獎人讚美Taiwan is a great country閃靈致詞台灣萬歲,而致敬的黑名單工作室,1989《抓狂歌》專輯開啟新台語歌運動的先聲,直指台語文化自覺意識甦醒以及台語文化再造,彷彿一篇台灣文化宣言,且本屆華語歌王更由歌曲常帶台語的本土嘻哈風格Leo王拿下,蔡總統臉書便引用其台灣創作者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幸福感言,也提到性別平權紀念歌曲年度之歌《玫瑰少年》,點出發揮自由多元創意的台灣價值。

本屆台語歌后江惠儀領獎時表示在思考新台語和舊台語的差別,期許自己用喜歡的台語歌和台語音樂,做為時代的見證,美哉斯言。不過這裡有一點要提醒的是,在公視台語台即將開播的今天,強化台語的公共性格備受期待,台語獎項得主如能準備台語致詞稿,會是語言文化發展的重要指標,新台語時代的有力見證!


[2018]今年金曲獎,台語獎項很特別的是,最佳台語專輯得主茄子蛋樂團,主唱黃奇斌準備了台語致詞稿,說是爸爸有交代一定要講台語,之前受訪也曾表示,「我的母語就是台語,這也是唯一能讓我寫出溫度的語言。」

台語歌手和創作者講台語應該很自然,卻變成特別的事,那是因為台語的公共性格在台灣甚為貧弱,在公開或所謂正式場合,大多沒想要、不習慣、講不出流利台語,頂多像頒獎人插科打諢,彷彿台語是專屬於演出和表達情緒的語言,說笑或罵髒話自動轉換成台語,這才是台灣中語主流社會的日常與自然吧!

聽聽評審給最佳台語女歌手的評語,「走出傳統台語固定曲式,融合流行旋律」、「展現清新動人的聲線」云云,就是主流樂評一向習於劃分匠氣俗味和精緻清新台語歌的路數,這再一次令人好奇,把「固定曲式」和「流行旋律」對立起來是什麼奧秘?相對的,「國語歌」似乎就沒有什麼傳統和現代氣息的品味判別,青春流變從來沒有固定曲式的問題呢!

以此標準,茄子蛋的台語搖滾風自然受到青睞,《浪子回頭》、《波克比的愛》、《Ms. Doremi》等也的確是如評語所言是「接地氣又不失創作底蘊」的優秀作品,在中語主流語境裡吸引年輕人的耳朵,展現潛力十足的台語音樂活力風貌,值得讚賞。

雖然整體而言,原客台語金曲作品大抵是「國語」流行的附屬旁支,中語霸權下的語言分類小確幸,但都不失為在地文化復振據點,各語群音樂人持續發揮有溫度的多元母語創作,保持文化自我自覺意識,會是台灣流行創意發展的關鍵元素吧!

[2017]金曲獎頒獎典禮,最佳客語歌手和專輯頒獎人羅時豐肯定金曲獎的語言分類,否則優秀客語創作者難以出頭;得獎的二本貓樂團主唱賴予喬隨即以客語致詞,接著領取專輯獎時並權充客語小老師教台北小巨蛋來賓講「我愛台灣」,並宣示是一個驕傲的台灣人。

這是金曲獎動人的一刻!連結最佳台語歌手得主謝銘祐全台語致詞,憂心台灣年輕人不講台語,呼籲在家裡多講台語;拿下包括最大獎年度最佳專輯的原住民族歌手們也疾呼使用母語創作,重振母語活力,中語主流社會偶發的台灣語言意識光彩迸射,金曲獎相對於同樣中華民國殘餘體制下的金馬和金鐘獎,具備語言分類的小確幸進步價值展現在此。

但這也僅止於小確幸而已,謝銘祐的《舊年》專輯、新台語電視劇《外鄉女》演出一九七○年代女工角色的新星曹雅雯獲最佳台語女歌手獎,以及新台語歌代表人物伍佰曲風多樣、歌詞講究的最佳年度台語專輯《釘子花》,今年度台語歌曲鐵三角展現在地文藝充沛的語言潛力,現實層面不可或缺的則是教育和傳播體制的培力和深耕,連結到近日台語文化界動員的台語公共電視台成立運動,以及另一方面設立民營台語台或現有電視台台語化的呼聲,都是年度金曲獎落幕後必須持續思索行動的國家文化根本議題。

同場加映:
評金曲30:通俗與點擊就是流行嗎?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20190701/1592792/

金曲獎29日風光落幕,今年迎來而立之年,如同每個人的30歲生日,意義非凡。本屆宣傳主題是「I see music」,以運用「看見」音樂衝突的感官,可見大會希望聚焦金曲獎典禮本身和音樂人作品。

筆者更看見,25歲新科歌王台大輟學的Leo王(王之佑)鼓勵不愛唸書的學生堅持創作,金曲獎和年輕世代的交流對話,不再是上一代權力話語歌手把持,也特別邀請香港音樂工作者,難能可貴。

金曲放榜,幾家歡樂幾家愁;歌王Leo王得獎作品《無病呻吟有情抒情》,以及經過四輪投票廝殺最佳專輯、被譽為「死亡之組」最佳國語女歌手,獲頒歌后林憶蓮的《0》歌曲作品。筆者略窺視金曲評審團審美標準,守住傳統,評審們也走出與金曲獎自己所謂的「流行同溫層」年輕世代的音樂與想像。

例如,流行類評審團陣容堪稱是豪華名單,不再是老將固守決選關卡。多了年輕世代的審美音樂標準,如林夕、焦安溥、吳永吉、吳建恆、呂康惟、林邁可、阿爆(阿仍仍)、柯智豪、梁永泰、許哲珮及魏如萱,占大半青世代音樂工作者。年輕世代不再是以歲數長輩「比大小」而是以專業的角度,提供大眾和媒體對於審美的「想像」,換言之,金曲30,嘗試著定義音樂(流行)的趨勢與未來。


同樣筆者一直反覆咀嚼和思考著,即時的年代,即時的音樂創作,沒出實體片的YouTube流量定義流行嗎?上一代天王天后歌手,是否被「世代交替」了?也有人說「這次真的不是金曲獎假掰」特別鼓勵獨立樂團或其他「特別」的創作者。如同金曲獎主席陳珊妮說會後說道:通俗代表著主流嗎?點擊意味著流行?慣性思考會不會形成另一種文化霸權與反淘汰?

別忘了幕後人員。舞台LED「波浪」是紐約時代廣場NASDAQ大屏幕版融合展現科技感,總導演陳鎮川邀請業界知名舞台設計黎仕祺、形象視覺統籌顏伯駿及動畫設計徐國祚精湛打造,宛如葛萊美現場。

金曲給我們反思。新科歌王的對手是中國實力派歌手李榮浩,因受「反送中」敏感時機與正忙於跑巡演,不克出席。從年僅25歲的歌王Leo得獎作品《無病呻吟有情抒情》,就不是普通閱聽者會接觸到的作品。多半是大經紀唱片公司,砸高昂資金預算和宣傳費,以及網路廣告流量推波助瀾下,成就你我熟知的「流行音樂」。

如同《無病呻吟有情抒情》專輯這首「無病呻吟」歌詞第一段,吐露社會寫實:「在無病呻吟,我活在大都市裡,不痛不癢度過每一天,我承認我是比較幸運」以及激動喊「生在台灣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身為一個創作者,他都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原唱反映我們的教育體制一成不變墨守成規,是不是要跳脫傳統,換位思考呢?音樂的世代對話,給我們思考,台大社會系輟學,真的錯了?得獎證明對自己的肯定。

Loe王對媒體說「蔡依林是上一代歌手」讓人捏把冷汗,以年紀來說確實差一輪。換位思考,當這些在台灣成名歌手,周杰倫、吳青峰、SHE、哈林、張惠妹等,全去了中國舞台當導師,成就了別人的音樂節目,那台灣還留下什麼?為何在台灣培養出來的一級大牌歌手卻不上自己節目?原因很簡單 ,一是沒錢,二是大牌歌手都去了中國了(還不能大聲說我來自台灣我驕傲)。這代新音樂人崛起後,如何不再重蹈「上一代歌手」的覆徹,著實重要。

最後金曲世代對話,如同文化部長鄭麗君曾說過:歷史不是一個人往前走一百步,而是一百個人往前走一步。台灣音樂人才一起走回台灣土地才是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