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教兒子要誠實的立法委員

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前書記長張碩文,由於其父張輝元透過雲林水利會及鄰里長系統行使賄選,台南高分院認定此賄選案係有組織、有計畫、多方面進行,且張碩文實難毫無所悉,宣判當選無效定讞。 

 


去年總統大選前夕,時任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的費鴻泰,因參加謝長廷競選總部「四傻踢館」活動,導致馬英九頻頻向謝哈腰道歉,因而辭去書記長,由首席副書記長張碩文接任。張碩文以不到四十歲的年輕身影成為中國國民黨立法院書記長,並在任內見證政黨輪替,媒體譽為藍營明日之星。



        明日之星書記長任內正值陳前總統案件偵辦火熱期,諸多發言如:

        ※民進黨與貪腐為伍,卻從未深自反省,如果還是堅持在立法院走杯葛路線,只能搏取媒體的版面,永遠無法重返執政。

        註:不像中國國民黨與賄選為伍,堅持走有組織、有計畫、多方面賄選路線,搏取了媒體版面,也永遠可以重返執政啊




        ※不論扁是否具保或無保在外,都應學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當年,在家裡自囚。

        註:這對因賄選被解職的立法委員,也是不錯選擇。




         阿扁再度遭到羈押,藍營立委聽到消息大呼過癮,張碩文直呼】直接押了啦!

        註:張碩文被判當選無效,許多人聽到消息大呼過癮,「噗浪」上立刻有鞭炮動畫慶祝。




         【對於阿扁再遭羈押,蔡英文表示會以適當方法表達強烈感受,張碩文說】司法不可被恐嚇,蔡英文應向全國百姓與司法道歉。

        註:這對因賄選被解職並指法院分藍綠未審先判的立法委員,也是很好的呼籲。




         【阿扁登記的生日也是張碩文兒子的生日,張碩文說】真是不幸,他會送兒子一本關於「誠實」的書當作生日禮物,希望兒子以扁為戒,要誠實以對。

        註:不只送書,更希望兒子以爸爸的不幸為戒,要誠實以對啊



        【張碩文對涂醒哲委員的言論表示抗議】雲林不是黑道的故鄉,雲林人是最純樸的,希望涂委員能到雲林走走看看,他就能發現雲林之美。

        註:就是純樸的買票啊,純樸的立委樁腳到雲林各處走走看看,發現了有組織、有計畫、多方面的雲林賄選之美
  




 最後,馬英九為四傻哈腰鞠躬過了,什麼時候再為這一傻接班人再鞠躬道歉一次啊!

 



縣市全面升格,拉平城鄉差距(轉載)

大台北都的葉爾辛


◎ 林濁水


從日本人手裡接收台灣之後,國民黨基於政治權謀,笑罵由人地亂劃行政區域已經不下十次了。



日治晚期把台灣劃做五州三廳的規劃是迄今出現過比較合理的規劃。但是國民黨來台後,除把五州三廳改做八縣外,立刻從縣中切割出九個省轄市。行政區域增加了一倍,不只是零碎化,而且開啟了城鄉割裂之門。


這作為完全是不顧區域發展的合理性,而在於削弱地方力量方便統治安插大量來台人員。


一九五○年省轄市縮小成五個,但縣反而大肆割裂成十六個,區域行政再進一步零碎化。


一九六七年為了避免首都落入高玉樹之手,把台北市升格做直轄市,使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中央地方層級進一步複雜化。此後一九七九年高雄市升格,一九八二年新竹、嘉義市升格,一路錯下去。


一九九八年廢省是正確的,可惜在保守勢力抵制下省只虛不廢,層級未能縮減。


陳水扁上台後,行政區域惡搞情形遠遠不及國民黨嚴重,不幸卻只能在國民黨既有城鄉二元架構下玩民粹遊戲。


二○○三、○七年分別成立中部、東部辦公室,等於省由虛轉實。比較嚴重的是為了總統大選和縣長選舉大開台中和台北縣升格支票,台北縣不得不因此升為奇異的「準直轄市」,中央地方層級更加複雜化。不只如此,升格從此形成強大民粹風,馬英九得以操作三都十五縣的權謀。


三都十五縣既將擴大貧富差距又將造成大台北都的葉爾辛效應,幸而民進黨適時擺脫在國民黨城鄉二元架構下玩遊戲的格局,雖黨成弱勢,目前難挽大局,卻在覺悟下逆勢操作,統合所有不願成為二等國民群眾全面鼓動所有縣以運動的方式尋求合併升格,若成則可拉平城鄉;不成則讓人民唾棄國民黨的不義。



**
形塑大都會 再造「宋楚瑜」 林濁水 udn

--我們只能從其「大都會」做為台灣發展動力的說法中看到所謂「成長中心模式」。然而這理念適合做大國的區域發展策略,但把小國台灣硬切成都=大都會=中心,縣=腹地,完全忽略了本身已形同一個大都會的台灣,其腹地早應在全球化的視野下設定在境外而非境內了...



**綠委要求南投與東部縣市合併升格「中東市」

--升格結果出爐後,可以想見日後各縣市之間將富者越富、窮者越窮...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黃乙玲金曲歌后賀文(舊文新論)



        

         《感謝無情人》(1998) 誠為Holo台語歌曲正典專輯,黃乙玲以此拿下第一座台語歌后金曲獎






I.

去年江蕙盛大轟動的首次演唱會開唱前夕,
Holo台語(以下簡稱台語)歌壇另一盛事是黃乙玲出了新專輯《講乎自己聽》,最大特色是第一首歌〈春花秋月〉採用中國歷史上著名詞人南 唐末代 君主李煜第十世紀的作品〈虞美人〉,唱出好幾代台灣人在「國文」課上讀過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台灣文學」的在地流傳演化史上,漢文古詩詞是一個重要部門,其一是十七世紀之後清領時期跨海來台的文人騷客寄情台灣山水的詠嘆吟唱,其二是以較接近中原古音的台語聲調吟詠古詩詞。台語文言音和日常台語有段距離,即使台語流利,要好好唸出上面引述那段〈虞美人〉並不容易,於是唸唱古詩詞成為「古典」或「雅致」台語教學的一環,黃乙玲的新歌反映此復古風,為現代台語流行歌曲傳唱添上外一章,和台語演唱欣賞倒也合拍合致。




這也讓人想起黃乙玲和陳明章合作的專輯《出去走走》(一九九三)。陳明章是九
O年代初期興起的新台語歌風潮的指標人物之一,其滿溢台灣常民風情的《下午的一齣戲》(一九九O)專輯已成經典,如去年底由國家文化總會主辦選出的一九三三至二OO六年「五十張台灣最重要的流行音樂專輯或錄音」,《下午的一齣戲》即列名其中。




走唱出身的黃乙玲原本習唱傳統演歌,擅長典雅詞曲和清新民歌風的陳明章帶她出去走走,果然讓人耳目一新,生猛「重鹹」的唱腔無影無蹤,悠然詮釋「我自本單守花園一枝春,為你牽藤,為你徙盆」(〈傷心的緣〉)等清雅詞意,讓人驚豔,不過可能和聽眾習慣的黃乙玲太過斷裂,市場反應平平,隔年發行調回原本歌路的第十五張專輯《愛情的酒攏袂退》,才又再創銷售高潮。此後黃乙玲歌藝持續精進,一九九九年以《感謝無情人》專輯首次獲頒金曲獎最佳「方言」(現改稱「台語」)女演唱人獎。二
OO六年再度以《甲你作伴》專輯獲得此一獎項。從二OOO年到二OO三年,江蕙是金曲獎連續四屆台語歌后。




江蕙從走唱演歌風格,到平實敘情的精緻都會風情,歌路寬廣,風格多變,對豐富與擴大台語歌曲的內涵、境界、流傳有絕大貢獻,黃乙玲歌聲也同樣穿透華語主流社會藩籬,同樣擁有穿透不同世代與社會階層的感染力。




做為台灣重要的流行現象與文化資產,兩大台語歌后不同的特質是,黃乙玲或許不像江蕙有那麼明顯的指標地位,作品或許不會像江蕙的《酒後的心聲》一樣入選上述五十大專輯等風雲榜單,然而其獨特的沉鬱唱腔,可能比江蕙更有機會成為某種台灣在地風情的頭號代言人。




這種風情,在《感謝無情人》專輯裡的〈台北
SAYONARA〉(一九九八)一曲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台北」具有顯著的台灣政經符號意涵,對比新台語歌風潮另一指標人物林強唱的〈向前走〉(一九九O)裡「較早聽人唱台北不是我的家,但我一點攏無感覺」,及其所指涉的羅大佑名曲〈鹿港小鎮〉(一九八二)說台北「不是我想像的黃金天堂」,〈台北SAYONARA〉裡離開無情城市台北的情緒,即使不是擁抱台北的昂揚快意,卻也並非批判台北的嚴峻肅殺,而是瀰漫許多台語歌曲、反映台灣移民與殖民社會某個面向的無奈與幽怨:「不願拍醒夢中的台北市,對阮故鄉看過來有較美。」




這種「阮故鄉」和「夢中的台北市」之間美麗但心碎的距離,由黃乙玲滄桑淒楚、沉厚決絕的唱腔來刻劃,真是不做第二人想啊!





**刊於自由時報  黃乙玲之千年連結





II.



金曲獎20年談《200最佳專輯》  2009/06/26 自由廣場

--黃乙玲這位在台語歌藝某些層面甚至超越江蕙的指標人物,《台灣流行音樂二○○最佳專輯》,只以專輯《出去走走》(一九九三)列入初選名單,且未入選。這不只是「遺珠之憾」的普遍難題,而是深層文化認知的根本議題。





今年初出版的《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1975-2005》,統籌編輯馬世芳(作家亮軒與電台音樂節目主持人陶曉清之子)序言說,台灣樂壇「作品熱鬧,論述冷清」,希望「認認真真把它當成一個藝術門類,爬梳樂史、累積論述,導引樂迷,沉澱出一些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教養』。」




Holo台語(以下簡稱台語)流行歌曲主流之一演歌風格而言,這本音樂評論集所反映的,恐怕不只是「論述冷清」而已,還有「論述苛薄」的問題,在導引樂迷的論述累積過程中,沉澱出以鄙夷演歌為基底的「文化教養」。




其中對陳小霞專輯《化粧師》(一九九三)的評論,很能代表這種「文化教養」的品味,將台語歌分類為「江蕙的市場型、民謠掛的陳明章、搖滾是伍佰或陳昇」,還有一種就是以上什麼都不是、「沒有演歌、流行或搖滾味」的陳小霞,並指出其「修辭上與現代詩貼近」的台語歌「是以國語思考所完成」,「是那麼不同凡響」,「引起非傳統台語市場族群的喜愛」。




入選兩百大最佳專輯的台語歌,大體上就是「清新」、沒有演歌「油滑氣」、包括民謠和搖滾路線的「非傳統台語市場」風格,唯一例外的「市場型」江蕙的《酒後的心聲》(一九九二),也強調其突破「那卡西式演唱的苦女形象」、從「悲情、黯然的氣質」轉向「明亮開朗」和「敘情、輕鬆」,反映出朝向「國語抒情歌」都會風格的「台語音樂精緻化的需求」。




以黃乙玲為例,這位和江蕙齊名的「市場型」歌手唯一列入兩百大初選名單(未入選)由陳明章製作的專輯《出去走走》(一九九三),剛好就是傳統台語市場演歌派的黃乙玲改走「典雅清新」民歌風的作品。




如果不急著建立某種精緻、都會、「國語」品味的「文化教養」,就認認真真來爬梳台語流行在地樂史,黃乙玲宛如台語歌簡史的專輯《一人一首成名曲》(二OO二)是不錯的選單,隨附文字簡介的二十四首歌曲中,和兩百大重疊的有沈文程的《心事誰人知》、洪榮宏的《一支小雨傘》、金門王與李炳輝的《流浪到淡水》、潘越雲的《情字這條路》,其他從一九五O年代洪一峰的《思慕的人》開始、集中在台語歌復甦期的八O年代和飛揚期的九O年代各家名曲,原唱者包括早期江蕙、陳盈潔、陳一郎、張秀卿、王識賢、陳雷、龍千玉、孫淑媚、羅時豐、陳小雲等,和兩百大的台語歌彷彿是兩個世界、兩個系譜。



        就是另一種「文化教養」吧!



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國境之南的陽光訊息

對於這波縣市升格改制,出身屏東的立法院副院長曾永權說,希望屏東在下一階段併入高高屏;前行政院長蘇貞昌說,很高興「滅蘇」成為台北縣升格關鍵的臨門一腳,過去選屏東縣長,對手用抹黑及黑道來堵住連任之路,卻因此走得更遠,來到北縣服務(連任兩屆台北縣長)。



        蘇曾兩人於一九八九年競選屏東縣長,蘇勝曾敗,如今曾貴為執政黨副主席和國會副議長,蘇則競選副總統失利,目前是下屆總統競選熱門人物。



        中國國民黨政府「滅蘇」之說,八九不離十,而且還是好戲連台,二次「滅蘇」。一九九三年,中國國民黨派出伍澤元大打抹黑攻勢硬是拉下聲勢看好的屏東蘇縣長,最有名的是指蘇蓋公園一顆石頭花五十萬的「石頭記」,日後伍並為此登報向蘇道歉。



        只是,中國國民黨堵得了蘇縣長,卻堵不住伍縣長時期黑道治縣,堵不住支持伍當選並成為縣議會議長的鄭太吉在陳定南任法務部長期間因槍擊案被執行死刑,堵不住拉拔鄭太吉的郭廷才(歷任東港鎮長、屏東縣議會議長、立委)掏空東港信用合作社二十三億,堵不住伍縣長自己弊案纏身終至逃亡病死異鄉,堵不住曾永權競選縣長再度失利後由民進黨連選連任十二年屏東縣長。



        如今,如果中國國民黨政府堵得了蘇選縣長,難道堵得了周縣長低迷的支持民意?堵得了周縣長前辦公室主任弊案纏身?堵得了明年台北兩市同時改選周縣長和同樣民意支持不振的郝市長如果同時落選勢必嚴重衝擊馬政權的危殆形勢?



        真堵得了,就堵吧!只是堵不住的國境之南陽光捎來訊息,出身屏東者除了台北當朝高官重臣外,未來主政台北兩市,也不是很好堵的啊!



**刊於自由廣場堵蘇 賭輸

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可惜哦可惜 怎麼會是這樣的箭靶

蔡英文譴責《中國時報》刻意炒作民進黨內問題,損害民進黨形象,有失媒體職責,傷害台灣民主政治。對此,《中國時報》暫無回應。倒是《聯合報》很貼心,立刻在晚報社論〈可惜民進黨走到這一步〉聲援友報,說蔡英文批評報紙分化民進黨,是「不知所云」。



        蔡主席指《中國時報》不復當初辦報精神,「辦報至此,令人惋惜」,顯然也是可惜「質報」走到這一步,你可惜你的,我可惜我的,倒也是一種「可惜」的共識,但重要的是不要忘了也為那位說蔡主席援扁行動是去搞臭大便的中國國民黨立委的低級嘴炮演出「可惜」一下啦。



        蔡英文批評的,很多台灣人一聽就懂,那些「不知所云」的,除了腦袋結構和理解能力異於一般台灣人之外,還有一個可能原因是聽懂了裝傻,因為不認同,甚至覺得自己連帶受到批評,感同身受。《聯合報》聲援友報是哪一種原因或者以上皆是,許多台灣人也是一看就懂的。



        最近繼百多位傳播學者聯名聲討之後,再加上最大在野黨主席點名批判,《中國時報》顯然已成為一大箭靶,眾矢之的,使其前總編輯王健壯日前在《聯合報》上的文章標題「
標竿竟然變箭靶」,不偏不倚像個完美的預言。





        套上這篇批評檢察總長陳聰明的文章一開頭說的(【】之外皆照錄):「本來應是【媒體】標竿,但若【媒體】標竿竟然變成了政治箭靶,該何以自處?【辦報紙】不可能不沾政治,更不可能沒有政敵,但祇要自反而縮,又何懼之有?但【中國時報】的處境卻顯然不是如此。【辦報】至今,政敵雖曾多次對他無的放矢,讓他蒙受不白之冤;但更多時候卻是『有的放矢』,即使他百口強辯,結果卻越辯越黑。」



        回顧王總編輯在頭版刊出施明德投書引領倒扁紅潮「沾政治」,《中國時報》一路走來,面對各方「有的放矢」,也只能「越辯越黑」了。



        再套一次「標竿竟然變箭靶」說的:「一個已經不受信任的【媒體】,即使再做下去,又能有何作為?何必非要等到別人出手,留下難堪的背影?」如今別人也出手了,背影也難堪了,真的是可惜走到這一步啊!



**旺旺九報也來可惜了 光靠罵媒體卸不了在野黨責任

**Mr. Strong again 其實,蔡英文可以做得更不一樣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中國風 很有品?

教育部的「台灣有品運動」,其操作模式及其背後的道德養成觀,受到很多批評,其實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文化品味觀,也值得關注。


 


教育部似乎想汲取時下台灣流行音樂的充沛能量以及在年輕族群間的影響力,「有品運動」標榜五大「有品人物」典範,就有兩位來自流行音樂界,即歌詞作者方文山和歌手王力宏。方王兩人雖分屬「有品運動」的「閱讀」和「環保」領域,然而從其擅長的音樂風格來看,有一個共同點是很突出的,也就是兩人同屬「中國風」歌曲代表人物,為「台灣有品運動」提倡的「有品味的生活」下了一個清楚的註腳。


 


從二OOO年〈娘子〉一曲的「娘子她人在江南等我,淚不休,語沉默」開始,一直到二OO八年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青花瓷〉的「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在潑墨山水畫裡,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運用古典中國元素的「中國風」歌曲,成為方文山和周杰倫詞曲搭檔的正字標記,並在華語歌壇引爆風潮,王力宏也在二OO四和O五年的《心中的日月》和《蓋世英雄》專輯力推「華人嘻哈」,融入京劇、崑曲等古典因子,成為「中國風」生力軍之一。


 


就流行音樂作品來看,「中國風」可能是一種創作理念,可能是一種市場導向,也可能是一種炫技演出,這些單一或混合考量創造出一種音樂「品味」,卻從來無法代表「有品味」的音樂「中國風」歌曲的中國古典元素組合拼貼,流動著台灣流行音樂的產業能量與創意活力,是創作型態的突破與革新,領導一個音樂流派的建立與興盛。然而,也有聽眾和評論者視「中國風」歌曲為風格賣弄與詞藻堆砌,或是唬人的台式複合文化代表之一。 


 

「中國風」只能代表一種音樂品味,如今藉由教育部的「有品運動」,卻正透過「品味人物」的「中國品味」,想要向上提昇成為台灣社會的「生活品味」,和馬英九對中國或中華文化的「一往情深」互相呼應,也真的是太「唬人」了。



**台灣的「中國風」

2009年6月19日 星期五

新三不

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馬三不政策,最近有了新解,也就是馬說的「不統」代表任內不談統一,並不是排除統一。由於「不統、不獨、不武」是三個聯立並立項,如果「不統」是「不排除統一」,就必須一體適用於其他兩項,於是有了新的馬氏三不:不排除統一,不排除獨立,不排除武力。



        馬英九在《商業週刊》的上任週年專訪中,說「我做人是比較溫和,但溫和不代表愚蠢啊!」如果「溫和」給人「愚蠢」的聯想,必須趕快補充說明,就像他之前說「我有很強的台灣意識」必須緊接著補上「但我沒有台獨意識」一樣,馬英九如果要去除大眾對自己「愚蠢」的聯想,最乾淨俐落的方法就是變得「不溫和」了。從溫和溫吞溫存的「不統、不獨、不武」,到一點都不溫和的「不排除統一,不排除獨立,不排除武力」,想來馬英九是要向「愚蠢」標籤宣戰了。



        「新三不」讓馬英九的領導格局整個豁然開朗起來。之前的三不,統一在台灣沒有市場,動武主導權在別人手裡,「不統」和「不武」都是無病呻吟的廢話,「不獨」更是傷害台灣人的感情。如今,「不排除統一」和「不排除獨立」,讓統獨交由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決定,「不排除武力」,讓台灣建軍有打拼的理由(雖然要建軍本來就是不排除武力),很符合現階段台灣政策需求與國政方針。



        馬英九要一舉拿掉「愚蠢」標籤,徹底清除大眾對他的「愚蠢」聯想,請大聲宣示「新三不」,台灣找回有為有守的總統,善矣哉。



**刊於自由廣場不排統 不排獨 不排武

2009年6月17日 星期三

台灣頭尾的歷史暗影

最近有兩位出身屏東的人物曝光很大,一個是曾永權,一個是蘇貞昌。一個是立法院副院長,最近當起馬英九「競」選黨主席的總幹事,被批破壞黨政分際,傷害憲政體制;一個是前行政院長,近日因出席彭明敏新書發表會以及其他台派人士活動,被媒體渲染報導,連結到下屆總統選佈局。

蘇貞昌和曾永權,一九八九年競選屏東縣長,蘇勝曾敗。四年後,蘇貞昌欲連任不敵伍澤元,一九九七年,曾永權再度上陣和民進黨候選人蘇嘉全對壘,依然是蘇勝曾敗。我這個屏東人總覺得,曾永權在台灣頭一路攀爬至國會副議長和中國國民黨副主席的飛黃騰達身段,拖曳著在台灣尾連敗雙蘇的地方敗選身世

        簡單講,就是黨政中央打拼超
high,地方前線戰力很low啦。

        我唸小學,獎狀上的縣長名字是柯文福。柯任兩屆縣長後,邱連輝於一九八一年勝選,以黨外身份從中國國民黨手中拿下縣長,幾年後成為民進黨創黨元老之一。邱及其後共四任屏東縣長皆未連任,每一次都是政黨輪替,一直到蘇嘉全連任,到現任曹啟鴻縣長已由民進黨連任三屆。


民進黨能在屏東連續執政十二年,背景是中國國民黨的深重黑底,以伍澤元主政為黑暗無邊代表作。伍在一九九三年大打抹黑攻勢擊敗蘇貞昌,最著名的是指蘇蓋公園一顆石頭花五十萬的「石頭記」,日後伍並為此登報向蘇道歉。司改雜誌第四十六期有一篇文章〈想我屏東地檢的弟兄們〉,說「屏東曾經是所謂的黑道的故鄉。在幾乎社會各界對此都束手無策之際,1994年底至1996年底之間,屏東地檢署有一批年輕檢察官不畏強權地開始清除當地的黑金政治。」這段時間,恰恰是伍澤元屏東主政時期。上文提到,屏東地檢署「在短短不到幾年,他們起訴了議長鄭太吉、屏東市長黃清漢、立委郭廷才……」,「掃除這些國民黨的黑金政治人物提升了屏東民主和公共生活的品質。在政治上最大的效應,就是間接結束國民黨的黑金統治。」

我在台大唸研究所時期,正值伍蘇火熱競選,有一位也來自屏東的同學說她支持伍澤元,讓我頗為驚訝,因為當時我對蘇縣長和中國國民黨的黑道民代(如支持伍當選並成為議長、後因槍擊案被執行死刑的鄭太吉)的對峙對嗆頗有耳目一新之感,於是便問同學支持伍澤元原因,她的回答令我更是驚訝:「他和我一樣是萬丹人」,同為知識份子的我,實在無言以對。

OOO年司改會的十大司法新聞之一是,立法院訂定回籠條款,「保外就醫回籠條款」三讀通過,限制保外就醫不得從事醫療以外活動,號稱「伍澤元條款」,源於伍在其貪污弊案審判期間保外就醫,從事競選活動並於一九九八年當選無黨籍立委,當時也在屏東縣當選的中國國民黨籍立委包括曾永權和郭廷才。

我到現在還記得,父親當年因為中國國民黨的黨部配票必須投票給後來掏空東港信用合作社二十三億的郭廷才(歷任東港鎮長、屏東縣議會議長、立委,現據聞逃匿中國)的無奈神情。郭廷才和曾永權約在同時期在屏東縣政壇崛起,如今曾永權已是當朝高官重臣,卻總是拖曳著中國國民黨在屏東的歷史暗影啊! 

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一中不合作準則(5)Taiwan Resistance to One China, Rule 5

※    繁簡字體之爭並不是台灣派或台語文的戰場。所謂「識正書簡」,問題出在那「正」字,從台灣語言文字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是在維護「正統」漢字的傳統霸權,台灣派人士應該具備的,是對這種文字優越意識的反思與抗拒,連結到台灣在地語言書寫系統的建立與發揚。--〈反思正統漢字霸權

 

※    獨尊漢字的台灣社會欠缺羅馬字教育,一般人甚至語文老師絕大多數對華文轉換成羅馬拼音都感到陌生。華文已經有穩定自足的漢字系統,如何拼音只是輔助,然而具備在地歷史文化脈絡的台灣語言含有非漢字傳統的成份,非靠羅馬字來做根本的補充不可。這是台灣語言的生死問題。--〈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    台語為什麼不可以拿來寫字呢?不但可以,而且已經寫了不知多少年了,有漢字寫的,羅馬字寫的,漢字和羅馬字一起寫的,寫得好不成問題,但就是寫得不夠多。寫得不夠多,流通面不廣,不能深入人心,公共性格顯現不出來,說說講講也就罷了,卻怎麼看都上不了文字檯面,就會有人大驚小怪說「怎麼可以」!以一種準官方語言看待台語文的態度,是時下台灣社會許多人有意無意或下意識抗拒的,所以不一樣的聲音必須持續發出來,讓太過同質化的社會有差異的可能。--〈台語寫字

 

以上「識正書簡」啟示錄,為了創造獨立自足完整的台灣語文系統,是為

一中不合作準則第五條

Taiwan Resistance to One China, Rule 5


 

台文漢字,繁簡不論,羅馬拼字,台文可成,

Han characters, traditional or simplified, and Roman scripts make for the Taiwanese writing systems,



台灣文化,永續傳承,台灣自我,自主創生。

for everlasting Taiwanese culture and a self-made, creative Taiwan.

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反思正統漢字霸權

馬英九「識正書簡」之議,和二OO六年媒體誤傳聯合國中文文件將「改採」簡體字(其實一九七一年中國加入聯合國後即已如此)一樣,在台灣掀起繁簡字體討論浪潮,國內各方反簡體字立場頗為一致,中華派擁護傳統繁體字自不待言,台灣派也以繁體字做為可與中國立即區隔的文化品牌。

 


其實,繁簡字體之爭並不是台灣派或台語文的戰場。

 


所謂「識正書簡」,問題出在那「正」字。馬英九台北市主政期間,自詡國際正體漢字首都,主辦漢字文化節,將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也就是以簡體字為「不正」了),到台灣微軟公司演講,也呼籲微軟將視窗「繁體字」改為「正體字」,並主張將正體漢字列為聯合國世界遺產。 

 


從台灣語言文字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在維護正統漢字的傳統霸權,台灣派人士應該具備的,是對這種文字優越意識的反思與抗拒,連結到台灣在地語言書寫系統的建立與發揚。

 


漢字的演化和變異,在每一個包括日韓在內的漢字流通區域、在每一個歷史階段不斷發生,中國制定的簡體漢字,納入一些民間社會或民俗文藝裡沿襲已久的字體(請參閱教育部編的《異體字字典》),以政治力介入制定標準規範,而放眼古今歷史,哪一次制定國家官方語言文字不需要政治力介入?

 


有人批評簡體字欠缺內在結構邏輯、外部形義聯繫及歷史意義傳承,有人嘲弄其破壞傳統文字之美,例如「爱」有愛無心之類的,大抵就是看不順眼,覺得醜吧!而馬英九說用傳統漢字可以和古籍連結,也是無關宏旨,古籍有古籍的句法結構和語意邏輯,不只是字體而已,使用繁體字的台灣學生,能比使用簡體字的中國學生高出多少比例的古籍連結?

 


中國的簡體字,原本是羅馬字全面取代漢字之前的過渡角色,和包含非漢字傳統的台灣語言漢羅並用的文字系統,反映文字演變應用的意識形態和實際考量,都代表跳脫正統漢字規制的努力與突破,然而在時下台灣的傳統漢字主流社會裡,卻因為對「正統」漢字系統異質元素的陌生與下意識排斥,都遭到相當的邊緣化和小丑化。

 


立基於深邃的在地土壤和長遠的歷史縱深,台灣理論家不必在繁簡字體這不屬於自己的戰場耗費心神,而要在台灣語文領域的台文天空鴻鵠展翅,漢字或繁或簡或古或今或正或異,羅馬字或AB,都是為了支撐出一套獨立的、自足的、完整的台灣語言文字系統,讓台灣文化可以永續傳承,台灣自我可以自主堅強





**繁簡都是中國字 蔣為文



**正体簡体和語文程度 



**沒教養的「識正書簡」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一中不合作準則 (4)

    台灣理論家,必須抵擋「中華」想像,必須引導台灣民眾建構另一種認識論上的「想像共同體」。


「中華民國」想像的台灣獨立 

 


    台灣已獨立的中華民國,把現成的中華民國認同納入台灣意識陣營中,台灣意識主流或台獨民意主流因此顯得沛然無可抵擋,卻忽略了這道台獨洪流,從來不是單一方向的進程,而是前進後退左迴右旋的迷走空間。


三個中華民國



     只缺臨門一腳的台獨,只差一步就到位的台獨,像是台灣籠罩大霧,久久鬱結不散,但只要一陣理論的和風,飄散了這層霧,台灣美麗河山就是當下開疆闢地的領土。這陣「連結理論」的和風,從「已獨立論」借來大氣開闊的台灣地位想像,也從「未獨立論」借來細膩精微的台灣地位思索,這一陣和風,將為台灣吹出突然的自我。

      —理論的和風 突然的自我




     自主的、堅強的、健康的台灣,是真正要建立的台灣獨立品牌,「深綠」、「穩健台獨」、「中間偏左」都是次品牌。在台灣這歷史的關卡和特殊發展情境中,讓國民適切、合宜、認真體認台灣尚未法理獨立、國際地位尚未確立、國家尚未正常化的真實處境,才是真穩健,才是真理性,才是真溫和,不必遮遮掩掩,不必自我安慰說那些「不統不獨」的人是以怎麼樣迂迴曲折的方式來肯定台灣這個獨立的個體、然後任由他們繼續以迂迴曲折的方式來主導台灣無福消受的迂迴曲折的性命。

       —統獨是假議題,然後呢




以上,為連結台灣理論各派主張、建立台灣理論共同陣線、創造台灣理論頂尖聲勢,特舉「台灣不斷獨立論」,是為「一中不合作準則」第四條:



台獨不是假議題,台獨主流不足倚,



台灣本來已獨立,還要獨立再獨立。



 其內涵包括聰明活潑的邏輯思考能力,開放、合理、現實的可能性取向,相對於拼經濟至上的台灣文化思想共同強大論,相對於中國依賴論的台灣在地與世界屬性開發論等等。 



**刊於自由廣場 一中不合作 準則第四條


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一中不合作準則 (3)

「去中國化」詞彙認讀:

 

吳伯雄: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意識形態民粹式政治運動是慘痛經驗,台灣的「去中國化」逆流,在文化上也很難成功。

 

連戰:台灣歷經五十年日本殖民統治,但中華文化在台灣從來沒有斷過根,「去中國化」的企圖,永遠不會成功。

 

余光中:兩岸都是中華民族,不要因為短暫的政治而犧牲五千年的文化,台獨想要「去中國化」,是不可能實現的。難道不用筷子吃飯?難道不吃粽子?這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去不掉的。

 

楊渡:如果連「台灣」都是來自中國的漢族所命名,那麼,民進黨要不要連「台灣」這個名詞都揚棄,更徹底的「去中國化」呢?

 

蔡英文:「去中國化」是中國國民黨自己創造出來的名詞,要迴避作為台灣人應共同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問題,迴避作為一個台灣人的責任。

 

※    台灣可以成為華人世界和國際社會的一個有個性、有影響力的獨特文化圈和經濟圈,把過去以中華正統為唯一中心的文化價值建構,轉變為以中華傳統為內容之一的多元總體文化價值體系,這不是文化革命,而是普世文化演變過程中自覺的文化意識和思維模式調整。

--摘自〈台灣人的文化自覺復興工程

 

※    「中國風」華麗縹緲的「中國」想像,做為華語流行音樂市場的一種酷炫時尚指標,形成強有力的青少年次文化現象,是台灣流行音樂能量流動的軌跡,具有特殊的台灣創意性格,所謂「中國風」實為台灣文化支流。

--摘自〈到底是台灣人

 

以上「去中國化」認讀啟示錄之「一中不合作」運動準則第三條是,



台灣為主,中華來補,軸心翻轉,無中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