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海角七號》,美麗再現的台灣花布

如果把《海角七號》活潑多樣多層次的敘事呈現比喻為一組花叢,以下是頗為貼切的描述:「不管是單朵或花叢、單瓣或多瓣,應用花樣變化多端,花朵大且燦爛豐富,強烈對比色彩,強勁的筆觸,帶出明亮風格。色彩的運用華麗濃豔,一叢叢鮮艷動人…形塑出台灣特有的風格。」



        這段文字,出自吳清桂女士蒐集並解說一百五十種台灣傳統花布圖樣的《
台灣的設計寶庫》(二OO八年五月),其中對「目前市面上最具代表性且最受歡迎的系列花布之一」的「雙星牡丹」圖樣詮釋,更彷彿是為《海角七號》這部目前市面上最具代表性且最受歡迎的電影量身訂做:「花叢結構非常複雜,除了主體牡丹外,周圍圍繞著不同花種的花朵和綠葉,色彩繽紛,形成另一個相當完整的花叢... 花叢間組成的對角關係,中間再以雙牡丹構築,如此形式的排列組合產生了極致的美感,畫面寬廣豐富,多彩多姿,設色運用多彩且明亮耀眼。」



        《海角七號》古今兩段愛情故事主軸,圍繞著的樂團編成故事和團員個性特色鋪陳,也形成相當完整的劇情結構,彼此間「組成的對角關係」,同樣使得本片「畫面寬廣豐富」、「多彩多姿」、「明亮耀眼」和台灣傳統花布一樣,看起來俗俗土土的身世,蘊涵充沛的生命與活力。




詩人李敏勇形容台灣花布「印染著素樸的傳統,也印染著彩豔的夢。既像消失的記憶,又像是浮現的工藝,像長長的布匹一樣綿延在歷史的形跡裡。」這段話,也道出了《海角七號》素樸的、彩豔的、歷史的、現實的生活詩學。




        台灣傳統花布圖樣,和《海角七號》一樣,有相當的日本元素,近年在吳女士 和黃嘉祥 先生等設計師應用與提倡下,逐漸復出走紅。一九六O、七O年代,遠東紡織公司出品、吳女士指出「多由日本取樣參考」的以華麗牡丹為典型主題的印染花布風行全台,至今仍留在不少人家裡的枕頭套或被套等生活用品上,由於版權未有定論,成為一種社會公共財,歷來有「阿媽的花仔布」、「遠東花仔布」、「客家花布」等各種暱稱,吳女士取其台灣社會共同生活記憶的歷史意涵,統稱為「台灣花布」。



          吳女士指出,象徵大富大貴的牡丹花,在中國、日本、台灣都受到喜愛,然而相對於前兩地比較沉穩優雅的牡丹樣式,台灣版的比較紅豔、開放、明朗,吳女士認為在台灣當年保守的農業社會,這種花俏明亮的風格是一種寄情,代表「台灣人追求幸福圓滿的期望」。



        《台灣的設計寶庫》收錄有櫻花圖樣,也是當年非常受歡迎的花布圖案。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製作計劃因《海角七號》狂潮而備受矚目,魏導接受
藍祖蔚先生專訪時表示,其中「最美的表現意境」是平定霧社事件的日本將軍面對滿山櫻花說,「為什麼我會在遙遠的台灣山區,看到了日本帝國已經失落百年的武士精神?是不是這梩的櫻花太紅了?」魏導指出,「這種台灣櫻花太紅的一句歎息,可以帶給觀眾極多的想像空間,這就是我最嚮往的藝術境界了。」

              

太紅的台灣櫻花,太紅的台灣花布,太紅的台灣國片《海角七號》,都提供了美好的藝術境界,以及廣大的想像空間,正如魏導專訪提到,「《海角七號》試圖化解時代結束時所留下的遺憾,《賽德克巴萊》則是想要來化解日本人和原住民之間的仇恨。」

       


海角湧起巨浪,可能正是因為台灣社會的一些遺憾與不安,在「台灣人追求幸福圓滿」的共同想像裡,在鮮艷明亮的台灣色彩中,在騷動不息的台灣風情裡,得到了某種化解吧!





**相關文章

台灣花布



《海角七號》你們這些昆蟲現形吧



《海角七號》的愛情變奏



我也要談《海角七號》



海角七號颳「台」風




看見美麗的海角七號



沒有中國壓力的《海角七號》



發燒映畫﹕回到未紅時海角七號



殘酷的海角七號  鄉民不解的野玫瑰



也評海角七號Phekian



你不知道的恆春



訴說不完的《海角七號》



看海角七號 聽野玫瑰釋放和解



魏德聖與他的《海角七號》



海角七號為何賣成這樣?



台灣電影今年No.1



認同的孤島



胡言亂語的Moview Review:海角七號



多角重鹹劇情促成人人下達「一定要看」的指令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海角七號》與《麻將》--台北台北 sayonara

《海角七號》一開始阿嘉那句咒罵台北的話,引起相當的注目。片中沒有任何演出細節或口頭解說讓觀眾摸索阿嘉在台北受了什麼委屈與挫折,有人說這是在消費台北。



        不過,台北票房還是很給面子,上映五週後突破一億台幣票房,但全台發燒的效應是,台北票房乘以二做為全台票房的傳統計算方式受到質疑,認為以中南部甚至東部的熱潮盛況,台北票房加倍不足以代表全台票房成績,乘以三是不少人比較相信的參考點。




是不是消費台北,見仁見智,但我想「提防」台北的心態是滿明顯的。魏德聖導演接受名影人藍祖蔚先生專訪,表示「很多人都會勸我要考慮市場元素,要小心本土這東西,語言、選角或景點都要注意,否則可能就會喪失海外市場」。這是台北做為全國政經資源中心的「國際化」都市的典型考量,魏導的回應是,「可是我要先問的是我拍的是什麼題材的故事,《海角》是發生在台灣的故事,當然就要用台灣的特色來包裝它,呈現屬於這個地方的價值」,而且「本土味道不但要有,而且是強力主導才對,不然電影就不對了。」



        對「台北」這國際化都會「不對」的本土性格電影,對「台灣」是「對」了,而且從台北票房來看,也沒什麼「不對」啊!




魏導出身於楊德昌電影工作室,以楊導為最深刻的影響來源。楊導和侯孝賢並列一九八O年代的台灣新電影大師,一知性一感性,一都會一鄉野。楊導像個台北影像詩人,在英文名為「台北故事」(Taipei Story)的《青梅竹馬》(一九八五)、《恐怖份子》(一九八六)、《麻將》(一九九六)和《一一》(二OOO)等作品中,呈現台灣第一都會的荒涼與哀傷。




魏導曾擔任助導與副導的《麻將》,也是一則台北荒原詩篇。名影人林文淇教授指出楊德昌不忍再看見下一代在這個商品化的都市中繼續沈淪下去,於是毅然挺身直言,試圖為台北指引一條明路」,《麻將》是「他所執導的影片中情感最直接,訊息最為明確的一部電影」,也就是「良心與愛則是這個時代最後僅存的救贖。否則在一代一代的惡性循環裡,人性的泯滅、台北(台灣)的淪亡將是無可避免的結果。




林教授點出了楊導對台北這個「愈來愈資本化、國際化、後現代化的都市」的「混雜、荒謬、疏離、冷漠、迷失與墮落」的關懷,不過把「台灣」放在「台北」後面的括弧裡,卻是言重了。台北(主流價值)的淪亡,或許是台灣整體風情活力再現的契機。




林教授指出《麻將》末尾兩位戀人「好萊塢愛情電影式的、有些不太自然的相遇與長長的深吻鏡頭其實與情節的發展並無太大的關連。表達的反倒是楊德昌對台北以及現代社會的期望。《海角七號》裡阿嘉和友子偶像劇式的相惜纏綿的場景,也是一般認為「不太自然」、「其實與情節的發展並無太大的關連」,也算是師徒兩人代表作的巧合了。

        

從某個角度來看,《海角七號》可視為《麻將》的續集,楊導「對台北以及現代社會的期望」,魏導的回應是阿嘉和友子遠離台北的南方激情與活力,正如他在藍祖蔚專訪時說的,「台灣這麼美,從環境、歷史、文化、風光到民族都有著繽紛的生命力,取之不盡」啊!

 




 


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海角七號》與《一一》

全台發燒的《海角七號》裡最感人的一幕,若是開放票選,相信不少票會投給勞馬又在傾吐對他的「魯凱公主」無限思念時,原在教會當唱詩班鋼琴伴奏的大大彷彿天使降臨般親吻他的額頭,使得勞馬情緒潰堤,哭倒在大大懷裡。



        這慈悲、深情、悠揚的一吻,發生在眾人吃完喜宴歇憩海灘的時候,空靈靜謐的氣氛像是把劇中人拉到了某個高於現實的「異次元」空間,聖靈充滿的奇異時刻。




目前搭海角熱國片列車也衝出票房成績的《冏男孩》,名影評人聞天祥先生說其中最美麗的片段,是「兩個男孩搬來一堆電風扇、羽毛、衛生紙,和心儀的小女生一塊夢想在風力加速度當中進入『異次元』」。即將轉學的小女生來向兩個男孩道別,孩子們就在嬉鬧中大喊「再見、再見」,努力壓抑的傷感,天真夢幻的告別儀式。




告別儀式,也出現在《海角七號》魏導的師父楊德昌坎城最佳導演桂冠之作《一一》(二OOO)末尾。最後一幕,小學生洋洋在外婆葬禮上,看著語文作業簿唸出寫好的祭文說,婆婆常說「我老了」,而看到剛出生的小表弟,洋洋覺得「我也老了。」人小鬼大的洋洋,爸爸問他為什麼喜歡拿照相機拍別人後腦勺,他說這樣可以讓人看到從來沒看過的自己,這其實也道出了楊導電影的底蘊,也就是讓人看看從來沒意會過的人生。楊導徒弟魏導,則是讓台灣人見識到從來沒意會過的國片潛能了。

        

        人小鬼大的洋洋,是《一一》的哲學大師,人小鬼大的大大,是《海角七號》的靈界使者,和《冏男孩》裡的兩個小學生主角,攜手主持某個人生過渡儀式,喊著「再見、再見」,生命因此轉換了向度,像那悠靜的海灘,轉向某個神秘飽滿的層次。




《海角七號》有動聽的日語歌曲,女主角小友子是日本籍,寫給老友子的日文情書貫穿全劇,連飯店服務生都日文流利,濃濃的日本味引來某大學者斥為「隱藏著日本殖民地文化的陰影」、「逃不了日本文化控制的魔手」、「缺乏哲學思想與世界觀」,證明「台灣真是沒有文化或說文化水準不高的島嶼」,甚至誤以為劇中以日語唸出的情書是「由日本人所捉刀杜撰的」,導致參與情書內容創作的小說家回應反駁




再看《一一》,這個爸爸、媽媽、兒子、女兒四線發展的台北家庭故事,同樣有個結構完整的日本面向。爸爸(吳念真飾)和日本人談生意彼此賞識融洽,又和前女友台北重逢和溫馨日本遊,事業和感情都在日本找到認同對象,許多本省籍父老姐妹的親日情愫不言可喻,某大學者批評的「日本殖民地文化的陰影」,恐怕也籠罩著這部許多國際文藝人士視為珍品的鉅作吧!




物體都有陰影,著名的「印象派」繪畫其深刻元素之一,就是把物體的陰影畫得各形各色、多彩多姿。《海角七號》與《一一》裡還有的,是「中華民國」的陰影。



        出現「中華民國」藍白紅「國旗」的場景,《一一》裡是暗戀女同學的洋洋可能在參加某個「愛國」集會後揹著一面小「國旗」,進到女同學常來游泳的游泳池;《海角七號》裡則是片尾日本人搭船撤離台灣時,港口邊垂掛的象徵新統治者的藍白紅旗。



        「國旗」出現的場景,在《一一》裡呼應的,是在小哲學家洋洋被嘲弄訓斥的老師辦公室裡的中國國民黨黨旗,以及一九九八年底馬英九首次競選台北市長的旗幟。




        《海角七號》片尾的「國旗」呼應什麼呢?大概就是本片一開始那句咒罵「中華民國」首都的「我操你媽的台北」吧!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海角七號》與《色.戒》

台片傳奇《海角七號》,男主角范逸臣即將主演其電影短片的台灣暢銷小說傳奇寫手九把刀,譽為一部「絕對改寫國片歷史、也絕對影響國片將來走向的電影」,剛獲「二OO八台灣部落格大獎賽」優選的知名部落客陳凱劭封為「近二十年來最偉大的『台灣電影』」。



        我就含蓄一點,再上推十年,說是「近三十年來國片難以想像的億萬票房盛況」吧!




評論本片會不會太簡單了一點啊!會不會全片就是男主角回恆春之前在台北巷弄裡狠狠摔爛吉他時咒罵的那句「操你媽的台北」的延伸與演繹呢?



        相信自己並不差的阿嘉在台北落魄失意,返回恆春接受鄉土人情的溫暖洗禮,展現音樂事業和感情生活的新的可能,這一北一南的場域對比,從一開始載著外國模特兒的小巴士開不進恆春舊城門這個隱喻就顯現出來,也展露了本片的企圖心。小巴裡受台北公司指揮的女主角公關想說服司機:「可以的,開得過去」,司機卻說:「卡住就卡住了,還開得過去?」




是啊,卡住就卡住了,就開不進去啊!觀眾也只知道阿嘉在台北發展不順,卡住了,然後回家了,除此之外並無其他細節,不知道他在台北受了什麼深刻的挫折與創傷。



        可以說,本片的台北對立格局,不是主旨內容的對立,不是條舉明列的對立,不是激動吶喊的對立,而是整體情懷的對立,是感覺氛圍的對立,是敘事抒情的對立。全台影迷爭相傳誦的「台灣味」、「台灣人」、「台灣生活」、「台灣土地」、「台灣精神」、「台灣加油」讚嘆聲中,沒有內容、沒有細節、沒有解說的「台北」,就這麼自然模糊了,或者讓人懶得理了。




面對全台各地對《海角七號》排山倒海的洶湧熱情,去年對《色.戒》讚譽有加推崇備至的台北藝文界,會不會也有點卡住了,不知如何反應呢?



        《色.戒》裡滿滿的張愛玲上海情結,挾威尼斯金獅光環由台北藝文界頭人從上而下藝術教育指導訓令下,去年十、十一月間在台北締造了一億三千餘萬台幣票房;而《海角七號》裡滿滿的魏導台灣情懷,在起初未被看好形勢中由全台影迷從下而上口耳相傳網路狂推下,自八月二十二日上映,一個月內在台北創造了近八千萬票房,更高點尚可期待。從票房結構來看,《色.戒》上映第六天即締造台北單日一千餘萬最高票房,《海角七號》則於上映一個月後才逐步創造出台北單日一千餘萬高峰,並持續推升。



由於《海角七號》全台發燒,使得以台北票房乘以二做為全台票房的傳統計算方式受到挑戰,認為此片不同於其他如《色.戒》等「北熱南冷」的作品,台北票房不足以代表全台票房成績。《海角七號》官方網站還特地就此提出說明,並引 盧非易 教授的報告以為佐證,而這份報告也說,「如此認定,憑藉的是一個主觀的產業慣例,其中可能有部份出入。如果能有其他縣市地區市場資料,再作比較,應當是更恰當的。」《海角七號》可能就是個有很大「出入」的案例。




        兩次影業造山運動,台灣電影「新高山」即將出現。





相對於跨國製作的中國風《色.戒》,如今在地製造的台灣風純台片橫掃市場,不再寄於泛華語片籬下,一吐台片長期龜縮的鳥氣,許多影迷都在期待《海角七號》票房超越《色.戒》的那一天,為了衝票房,連平常時有耳聞的盜版下載都有志一同自廢武功,像跨年派對一樣為台片出頭天倒數記時。




台灣新電影大導楊德昌《色.戒》沒拍成,倒是由他的徒弟魏導拍了部對台灣電影更具市場與藝術價值的《海角七號》,套句片中賣酒口號,從楊導一九八五年名作、英文名「台北故事」的《青梅竹馬》到「國境之南」的歌聲,就是台灣電影「二十年傳統、全新感受」了。


 

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海角七號》與《不能說的秘密》--北秘密,南海角

 去年也是在八、九月的時候,《不能說的秘密》屢創票房新高,全台票房達五千萬,沉寂已久的台灣國片光芒乍現。今年的《海角七號》更猛,成為可與任何國內外院線大片匹敵的主流鉅作,戲院排隊看戲人潮不退,觀看此片成為全民運動,成就了近三十年來國片難以想像的上億票房盛況。




在淡水拍攝的《不能說的秘密》和恆春的《海角七號》,一北一南,都是台灣電影發展史上的重要指標,從在地創意文化脈絡來看,有創新,有傳承。




這兩部作品,有許多共同點。除了音樂表現豐富出色,在故事內容和形式架構上,流行音樂和樂團表演都有吃重的份量,主要演員和角色本身就是歌手或樂團成員,而《海》片故事背景的屏東恆春海灘,更是著名的台灣年度獨立音樂節「春天吶喊」場地。




台灣電影工業低盪多年,流行音樂則看衰不衰、虎虎生風,台灣成為華人世界流行音樂產製中心,搖滾創意甚至遠征歐美樂界。由流行音樂帶動電影產業,在台灣娛樂文化史上早有先例。



一九六
O年代(Holo)台語電影的第二波熱潮,一個原因就是在電視台播出受限的台語歌曲轉戰電影促成的,歌手變成電影明星,在北投溪上「吉他橋」和阿里山等台灣各景點彈彈唱唱,觀眾不知是為了聽歌還是看戲,總之「阿公招阿媽,樓頂招樓跤」,跟著劇情浪漫憂傷又哭又笑看得歡喜就是了。




台語電影和在地觀眾談心博感情的常民娛樂親密特質,是八O年代興起的「俗民內容、菁英風格」的台灣新電影長久失落的面向,如今正由《不》片和《海》片親近渲染簡單通俗主題的理性意願和感性情懷中重新拾回。而《海》片魏德聖導演從新電影大導楊德昌學到最多,增添了傳承的厚度。




相對於七O年代瓊瑤、古裝、「愛國」影片等主流華語電影裡連鄉土背景人物都滿口標準華語,《海》片延續了新電影自然生活的混語風格,台語、華語、日語三種語言比重幾乎等量齊觀,原住民語言也有表現。主要演員之一馬如龍先生(鎮民代表主席)三十年前就是台語電視劇紅星,曾飾演已故布袋戲大師黃海岱,另一位表現搶眼的林宗仁先生(茂伯)是傳統北管戲曲音樂家,兩人暢快鮮活的台語是全片精髓成份之一。



劇情片的虛構人物「茂伯」,和二
OO五年啟動國片票房回春的紀錄片《無米樂》裡的真實人物「崑濱伯」,都成為大銀幕上台灣在地性格的典範角色。




《不》片和《海》片,同樣都是時空穿梭的情節。《不》片的女主角彈奏鋼琴來回二十年,《海》片則從現代到日本戰敗撤出台灣來回六十年。同樣都是愛情故事架構,同樣都是女主角身處「異時空」的詭秘與慧黠,同樣都是男主角的深情追逐,最後周杰倫不顧一切回到二十年前和女主角重逢,范逸臣(阿嘉)不顧演唱會成敗尋找老友子並向小友子告白。兩部台灣指標大片,指向共同的趣味與情愫。




從北秘密,到南海角。《海》片在阿嘉「操你媽的台北」聲中開場,在阿嘉「國境之南」歌聲中收尾,是從北往南「國境之南」歌名,阿嘉改為六十年前恆春老地址「海角七號」,於是再從地理之南,上溯歷史之南,全片末尾來到日本人搭船撤離台灣,年輕的老友子和口白貫串全片的日本老師分離的畫面。在這青天白日紅旗無精打采掛著的日、台、中三方交會的戰後歷史時空裡,勝利者沒有勝利者的喜悅,失敗者沒有失敗者的頹糜,有的就是台灣在地尋常百姓的惆悵和感懷而已。




在這多方交會的無可如何的時空裡,《海》片呈現了電影院的「魔幻箱」本質:屬於愛情穿梭時空的魔幻、音樂超越時空的魔幻、台灣歷史的魔幻,以及台灣電影典範轉移再造的魔幻—台灣電影一直存在著的創造魔幻時空的魅力、活力,以及實力。 






**本文迷你版刊於自由廣場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台灣倒退嚕,要死不活路

今年APEC「亞太經濟合作」領袖會議將在秘魯舉行,台灣由誰代表無領袖的Chinese Taipei可望再度成為話題。另外,中國與「台灣特別地區」之間循港澳模式的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也端上檯面APEC CEPA彷彿鏡子映像,姑且比較兩者成立背景與性質。

        

        首先,台灣於一九九一年加入APEC,中國剛於兩年前血腥鎮壓北京天安門抗議活動,經濟發展也僅在起飛初期,台灣則在李登輝總統時期成為世所矚目的崛起民主政體與經濟體。兩相對照反差下,台灣順勢成為APEC正式會員,部長級高階官員登堂入室,除了正式會議也把握機會和其他會員國官員進行非正式會談,中國也只能乾瞪眼。



        APEC明年成立二十週年前夕,台灣在馬先生主政下成為上任百日股票狂跌三千點、物價與失業率齊漲以及全民尋找「台灣總統」的陷落特區政體與經濟體,剛辦完奧運的中國則把握機會推出連廉價毒奶粉都不吝大量供應「我國台灣地區」的經貿輸奶輸血優惠措施,台灣眼看中國觀光客喊三千來二百,明知CEPA統戰企圖昭彰,也只能乾瞪眼。海基會江丙坤董事長說「什麼名稱都好」,也就是管它什麼海基閹雞丙坤乙坤,什麼名稱都可以,給我CEPA賽帕,我什麼都不怕啦。

        

其次,APEC是多邊組織,而台灣由於特殊國際孤立處境,經常必須送大錢給單一國家進行雙邊金援外交,國際多邊外交是台灣從事較少也較不擅長的領域,投注APEC事務資源相對匱乏。




馬政府進行「外交休兵」、「活路外交」,不當送錢的凱子了,不送錢鞏固雙邊外交了,而其實是要搞另一個雙邊,也就是和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雙邊關係,所以CEPA來了,說是雙邊還是客氣,按照港澳模式,就是「中國一邊,台灣邊邊」啦。




        APEC好歹有個無領袖的「中華台北」,CEPA裡就是馬先生也「我國」中國也「我國」的「我國台灣地區」,台灣無邊無際無國界,真是自在又瀟灑啊!

        

        對了,APEC倒過來寫就是CEPA,就是「台灣倒退嚕,要死不活路」囉。

2008年9月13日 星期六

馬英九的哼哈二將

曾任馬英九競選總部發言人的羅智強先生,寫了篇〈馬英九不是孫悟空〉,舉馬市長政績為馬被罵無能辯護,主打「承載著台北人生活裡無數的幸福與愜意」的河濱單車道,還提到污水下水道、內湖科學園區、捷運網、人行道翻修、取締違規廣告等等。




羅先生護馬心切,卻不夠用功,馬市長施政成果提不到十項,因為任何政府想列舉類似的政績表現總是林林總總包羅萬象包山包海。前年中馬市長任期即將屆滿前,新聞處長羅智成也寫過類似的護主文章,就比較用心,列出馬政績洋洋灑灑一大串,不過對遭到質疑的交通壅塞和道路品質不佳問題,回應卻是「捷運運量從17萬成長到105萬人,悠遊卡從零到716萬張 」,人家講道路交通,他講軌道運輸,牛頭不對馬嘴,反而彰顯出捷運流量愈來愈大,理應舒緩的道路交通卻愈來愈糟的不堪事實。




羅智強也一樣,和羅智成像哼哈二將,人家講馬英九弱化掏空台灣主權成了「馬區長」,他講馬市長的單車道讓台北人「強壯自己的身體與心靈」;人家講馬英九治國無能,他講在單車道上「安心的、不受打擾的在青野綠波和徐徐微風間暢意的前進」!



        馬市長在全力贊聲罷免陳總統之際,口口聲聲「這是人民感受問題」,以同樣的邏輯檢驗自身,請問羅列再多(以前的)施政表現,如何改變對馬先生軟弱無能的「人民感受」?羅智強儘管去快意「強壯自己的身體與心靈」,但是又有多少人苦於生計,無法
「安心的、不受打擾的在青野綠波和徐徐微風間暢意的前進」!馬市長傳統市場殺手的污名又何以「承載台北人生活的幸福與愜意」?




前馬總部發言人蔡詩萍說:「路遙知馬力」,這時姓「馬」也不吃虧了,如此護馬心切的文字與心態,邏輯就是裝冤枉,說馬沒那麼壞,還有很多好的,結果在馬先前信奉的「人民感受」裡,壞的就是壞的,其他就是說嘴而已。羅智強說罵馬英九成為顯學,「覺得有些話不吐不快」,而人民罵馬英九無能也就是有些話不吐不快,沒有人指望馬先生像孫悟空一樣「念個口訣就讓台灣經濟騰雲駕霧」,只希望別讓股市百日狂瀉三千點、總統不要變成「區長」而已。



        讓台灣「騰雲駕霧」?拜託,別「淒雲慘霧」就阿彌陀佛啦!



        老天爺,中秋佳節不求無雲清空、皎潔明月,但也別帶衰帶賽、狂風暴雨吧!

 





 

 



51新聞土石流

51東森新聞台

颱風消息外還不忘廣告

為何還不收押阿扁!!

並提供災情專線

是的

應該立即反映災情



Kiu lang oo! 新聞土石流正襲捲全台客廳啊!

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

歷史的安排

林濁水先生的《歷史開國民黨玩笑》一文,講得都對,但味道不對,氣氛不對。




不對的地方,就在 林 先生論述的歷史的味道、歷史的氣氛。




先生的結論,「歷史安排給藍軍部隊重獲政權的任務,竟是借著他們的施政,由他們來證明自己是站在歷史錯誤的一方,徹底瓦解社會對他們舊價值的信仰。歷史待他們有如道具芻狗,用來反證昔日被壓迫者選擇的價值仍是歷史主題,不必逆轉,仍應繼續前行。」




這段話,犀利精準,壯麗痛快,更洋溢歷史的反諷與抒情。歷史的錯誤終究要彰顯,舊的價值終究要瓦解,歷史的芻狗終究無法翻身。是的,正如林先生說的,「讓被壓迫人民出頭天」的「台灣主體意識」,終究要繼續前行。




然而,這華麗的結論,壯闊的「歷史」,在許許多多曾努力抗拒「藍軍部隊重獲政權」的人眼裡,卻滿是辛酸與無奈。歷史謬誤的自我證成,歷史餘毒的自我清除,歷史共業的整理清除,無能庸碌者的自毀自敗,對許多眼睜睜看著中華台北 先生高票當選的台灣人民而言,不過是懊惱感嘆之餘,聊以自我安慰的話,如今眼看即將成真,更增對台灣未來的擔憂。




        同樣的一份道理, 林先生卻彷彿參透了禪機,看透了真理。




超然得可怕,冷靜的可怕。




去台復中,中華意識復辟,兩岸優於外交,種種林先生認為錯誤的走向,許多多曾努力抗拒「藍軍部隊重獲政權」的台灣人民早就已經認定是錯誤了,早就被「昔日被壓迫者」否定了。




然而,對林先生而言,這些都是不夠的,不由壓迫者來反證自己的謬誤,不足以成其壯闊華麗的歷史觀。 林 先生終究還是把推動歷史前進的榮譽,頒給了壓迫者。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林先生代表的(前)新系,在台派拼命抗拒「藍軍部隊重獲政權」的過程中,顯得那麼沒有戰力,顯得那麼願意為「藍軍部隊重獲政權」添柴火,因為如果沒有「藍軍部隊重獲政權」,是無法成就歷史美麗的反諷的。




原來, 林先生和李文忠等代表的(前)新系,就是那安排給藍軍部隊重獲政權的「歷史」的一部分。歷史的安排,也算是給台灣,開了個大玩笑了。





延伸閱讀: 去台灣化vs穩健台獨
 ;  台獨極大化和極小化 ;  林濁水的中間陷阱

2008年9月5日 星期五

台灣特區不合作

中華台北先生到底是把潘朵拉的盒子掀開了。今後,要靠台灣人自己的希望與信心了。




        馬
先生公開宣示,兩岸處於一種特別的關係,但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從「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和「一邊一國」,到「特別的非國與國關係」,馬政權正式抹除了台灣和中國之間那條若隱若現的國家邊界。




先生的發言人王郁琦解釋說,「特別關係」根據的基礎是《憲法》增修條文第十一條,「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一條,「國家統一前,為確保臺灣地區安全與民眾福祉,規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之往來,並處理衍生之法律事件,特制定本條例。」




從「總統」到「先生」,從「中華民國」到「中華台北」,從「國與國」到國家統一前的「地區與地區」,台灣的主權地位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




上述人民關係條例,規範的就是人民往來和衍生法律事件的低位階事務處理,馬政府卻拿來詮釋高位階的國家主權議題,和之前交通部拿《萬國郵政公約》條款來合理化郵票標示捨台灣就「中華民國」一樣,都是讓國家主權被區區事務規則條文事務化、局部化、瑣碎化。引喻失義,無與倫比。




馬政府的一國兩區論,是國共內戰和冷戰遺緒, 馬先生憑什麼讓台灣人陷入如此遺禍窘境?一九一二年以來中華民國連續主權論,是虛構中的虛構,甚至和馬先生自己任命的國史館館長林滿紅女士主張的「已確定目前中華民國的領土是台澎金馬」所隱含的「中華民國」體制變動與斷裂,有極大落差。馬先生憑什麼讓其國民陷入如此的矛盾與錯亂中?




先生的「台灣特別地區」論,算是對台派正式宣戰了,台灣人絕不合作,反對到底,就靠台灣人自己的希望與信心了。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緊來認識台大




摘錄台大網站上的「認識臺大」學校簡介:「民國三十四年我政府對日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於 十一月十五日 接收本校,經改組後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



        英譯為:
After World War II and Taiwan ’s retrocession to Chinese Sovereignty, the R.O.C. government resumed the administration of Taihoku University and reorganized and renamed it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on November 15, 1945.




        這段話,有史觀上的問題,所謂「我政府」、「光復」等都存有重大爭議,台大包括歷史系在內的許多人文科系師長學生沒有意見,我一個區區校友也不想講太多。有趣的是,兩語版從漢文到英文,語言強度整體是顯著增強的:




臺灣光復」譯為Taiwan’s retrocession to Chinese Sovereignty,語氣強到Sovereignty要大寫,讓人感到浩然正氣啊!




接收本校」譯為the R.O.C. government resumed the administration of Taihoku University。之前才說前身臺北帝大founded by the Japanese in 1928(日本創立於一九二八年),卻是由「中華民國」政府恢復(resume)掌管,意思是「中華民國」政府曾經掌管臺北帝大?這就不只是語氣強化的問題,而一整個是誤譯錯譯了。




道德標準看來相當高的李校長,要不要也對這種荒謬的錯誤表達一下歉意呢?




或許,這不是翻譯的問題,而是深層認知使然,使得臺大「看起來」或「想當然爾」是由「我政府」恢復掌管的。再看看網站簡介:「本校為我國在臺灣地區第一所最完整,歷史最悠久,且最具代表之綜合性高等教育學府。」原來,臺北帝大是我「中華民國」政府委託日本在「臺灣地區」設立的!這是不是最勁爆的「國務機密」?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台大校長的阿扁情結



孫震1984-1993):台大出了一個敗類(2006年11月台大校慶)  >> 一般認為,「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遭貪污起訴的大水庫總統候選人亦遭影射,校長兒子進入台大任教也掃到颱風尾,引起廣泛討論

陳維昭1993-2005):台大校友難免有些人行為不符合社會期待,但不能因為某些人,就否定其他台大校友(2006年11月台大校慶) 
>> 一般認為,台大校長有些人行為也難免不符合社會期待,譬如巧立組織規程自肥延任,任期長達12年,但不能因為這些校長,就否定其他校長罵人敗類的權利。

李嗣涔2005-):台大校友多數對社會有巨大貢獻,台大引以為傲;但也有少數對社會有不良影響,台大感到抱歉。(2008年8月接受媒體訪問)
>> 一般認為,李校長特異功能的特異道歉,也對社會有巨大貢獻,台大深以為傲。如有台大校長或校友對社會影響不那麼特異,台大感到抱歉。


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

李大委員 搶救腦袋吧!



八三
O遊行前夕,民進黨前立委李文忠在媒體解說如何「搶救民進黨」:「如果我們不敢走出『清黨』的第一步,我們就無法重拾支持者的信任與熱情,我們就無法走出污名,我們可能長期無力制衡國民黨,並對抗向中國傾斜的走向。」




        幾天之後,八三
O遊行超人氣,擠爆凱道,據報導李文忠表示,八三O的成功,在於沒有和挺扁劃上等號,鞏固了民進黨的支持者。因扁案和李文忠一起辭掉民進黨立委、認為現階段民進黨應「閉門思過」的林濁水指出,八三O證明民進黨還是很有凝聚力,也證明民進黨沒有被扁綁住;但仍看不出來有擴張性,因參與者大多是民進黨支持者。



        問題是,民進黨還沒有「清黨」啊,還沒有走出污名啊,還是應該「閉門思過」啊,依照李文忠的說法,是「無法重拾支持者的信任與熱情」的,那又如何能「鞏固民進黨的支持者」、顯現民進黨的「凝聚力」呢?




八三O遊行參與者,的確大都曾是民進黨支持者,但這些人難說是以民進黨為認同核心而被「鞏固」或「凝聚」的。若要從遊行和民進黨的關係來看,遊行民眾的集體意志所要抗拒的,是對民進黨所承載的台灣在地價值的猥瑣化和虛無化,而台灣在地價值與文化內涵,是遠遠大於民進黨的。若太執著於阿扁和民進黨和遊行活動的連結,就會出現難堪的誤判。更何況,若是台派在地陣營不提供民進黨一個合理反省與新生的舞台,難道要寄望李文忠猛敲邊鼓的未審先判爆料食重鹹、以倒扁起家如今還在倒扁的藍營和中國國民黨政權?




對於這些,八三O遊行民眾大都瞭然於心,其中許多支持過阿扁的人自然會為扁焦慮為扁憂,這是追求理想價值的煎熬,是整體台灣情懷的挫折感傷,可以沉溺,可以化解,可以繼續熱血奮鬥,卻何苦老是在有沒有「和挺扁劃上等號」、有沒有「被扁綁住」等題目上睥睨人民、冷言冷語?




個人睥睨事小,重要的是台派路線的認知和選擇。李文忠的誤判與盲點,其實可以說是無法避免的必然,因為八三O遊行集體心理的某個對立面,就是李文忠和林濁水等人所代表的(前)新系路線;李所憂慮的「我們可能長期無力制衡國民黨,並對抗向中國傾斜的走向」,正是台派人士所質疑的(前)新系路線協力造就的現在進行式。



        李著眼於嚴格的清廉標準以免成為清算本土政權的突破口,殊不知(前)新系等「台灣已獨立」派的「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立場,鞏固與凝聚了中國國民黨所寄生並藉以形成和共黨中國往來平台的「中華民國」一中體制,是危害台灣本土政權的更大突破口。




知所當知,為所當為,清廉要一體,主權要永保,別去追逐無清廉者侈言的清廉,別去追求虛幻的「中華民國」流亡主權。叫人「清黨」,自己的頭殼也要清一清,先搶救自己的腦袋啦!



延伸閱讀: 深綠收到一張好人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