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蒼蠅在天,神在南方~~想想論壇【我看台語片】系列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蒼蠅在天,神在南方

風聲已久的強打台片《總鋪師》上映後,不到一週即登上全台院線片賣座冠軍,票房迅速破億,延續超出台北票房乘以2的強片模式,大約是乘以3。

自從台片神作《海角七號》(2008)打通了台灣國產電影血脈,像是鋪設了一條台產大片常軌,以往虛無縹緲的億萬票房,已經不再高不可攀,不再是神秘數字,而這當然都還得靠某種台片氣勢的神秘意理。


《總鋪師》的神秘架構,自然是雄踞台灣北中南的憨人師、鬼頭師、蒼蠅師的「人鬼神」傳奇,再輔以男主角自稱「北方16把刀料理醫生」所解釋的「台中以北就算北」解構了傳統以中國大江南北為框架的慣性思維,形成一個在人文地理上以台灣自成一格的「神」話世界。

蒼蠅(hôu-sîn)在天,神(sîn)在南方。和《海角七號》一樣,《總鋪師》講的也是主角從台北逃回南部家鄉,並且逃出了一片天的故事。南神的後代(女主角),要遭遇中鬼的挑戰,要接受北人的薰陶,然而終究是在漫天大火快炒南神現身加持下,把評審迷醉送上了天。

《總鋪師》以地理台灣為經緯,台南為根底,台北為舞台,所編織出的本土辦桌文化歷史趣味,投射出一個集體情懷的精神台灣。這是南神在天高度的統攝,中鬼不服卻也貢獻鬼才巧思,溫厚北人從地底另類空間端出人味精華菜尾湯。

吳念真飾演的北人憨人師所能貢獻的精華,自然也包括他那口流轉的台語,加上林美秀飾演的南神之妻和水腳AB等出色配角群的台語,以及男主角的「台灣國語」,語言表現是這部新台語片的核心能力所在。

細數新台語片其他代表作,《無米樂》(2005)的崑濱伯和《海角七號》的茂伯,把台語講得漂亮又大聲,成為新世紀台片新浪潮標竿;《海角七號》的馬如龍繼續在《艋舺》(2010)裡大秀台灣歐吉桑風;《第四張畫》(2010)裡一口流利台語的納豆,代表在地的一種靈動與險奇;《當愛來的時候》(2010)裡爸爸一曲改編自江蕙名曲的kuso《家後》,以及大媽、二媽來自歌仔戲歷練的生動台語,也造就了這部金馬獎最佳影片的奇麗風光。

老台語片大導辛奇(1924-2010)談台灣電影發展,疾呼台語「千萬不要讓它斷了,要想盡辦法保存。」從最近台片復興的台語表達脈絡來看,辛奇導演的確是先見之明。

《總鋪師》片頭片尾出現的師祖角色,飾演的台語人吳朋奉在另一部新台語片代表作《父後七日》(2010)裡的道士詩人角色,喃喃唸出行禮如儀卻富含哲思的優雅台語,也接連唸出兩首詩,一首用「北京話」寫的文謅謅拖泥帶水一直「的…的…的…」個沒完,而兩相對照像是在嘲弄其蒼白與做作似的,另外一首是鏗鏘有力一氣呵成的台語詩:「我幹天幹地幹命運幹社會,你阿不是阮老爸,你kah我管hiah濟?」

《父後七日》流動著一股反思生命的慧黠理性,具備台灣在地殯葬風俗內容,以及黑色幽默的喧囂酷炫演出,然而在熱鬧喧囂的外表下,蘊藏著一股揮之不去的人生滄桑與悲思,頗符合我心目中的台灣文化模型骨幹,也就是聰慧的理性、沉鬱的悲思、酷炫的展演、在地的內容這四大支柱。
圖說:吳朋奉(左)在《父後七日》裡飾演道士。(圖片來源:chi227的Flickr)

《父後七日》原著作者和導演劉梓潔受訪表示,曾經努力學習「標準國語」,以一口外省腔為榮,這部作品可視為要回復她曾想擺脫的「鄉下小孩」和「鄉下語言」的台味生命印記,也談到「台」的表現似乎都只停留在外貌上的台,而台灣人其實有很深的底蘊,看似豪邁生猛,內在卻能呈現出婉約的感覺。

這個評論,也很可以形容《總鋪師》那一種豪邁而婉約的味道,一種多元多層次的台味,熱鬧喧囂的外表下內含深沉台灣底蘊的神秘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