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中華民國」的過去式、現在式、未來式 A China in Exile

「中華民國」在台灣一直都是個修辭運動,最近有台獨論戰還衍生出「以中華民國來保護中華民國」這種狗咬尾巴團團轉修辭,台灣人進了「中華民國」大觀園,一方面要聽政府不斷宣示「中華民國自建國以來就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種無比壯烈卻飽含歷史滄桑的高調修辭,一方面看著政府心甘情願以「中華台北」去國家化的地區名義出國示人的低調卑微,眼看「中華民國」可大可小、能伸能縮,大概人人都成了「中華民國」修辭家,隨口都來上一段「中華民國」什麼什麼的。



        這幾天流行的「中華民國」修辭活動,就是「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了。小英主席說了這話,中國國民黨人自然予以否定,只是好好一個中央政府戰敗後大老遠遷來台灣,不是辛苦勞頓的「流亡」,難道是出遊渡假來散心?



民進黨人則替主席補充修飾,點出文法問題,說「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為過去式而非現在式,目前已是民選政府云云,只是似乎沒聽說世界上有「流亡」政府就地合法正名的,頂多就是扛著「中華民國」這招牌過來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參與台灣民主化過程重新執政組成民選政府了,然而領土號稱包含全中國的「中華民國」卻還是一個回不到原來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空頭招牌,不是誰或誰說不再流亡就落地為安了



        「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其實是個超越統獨的命題,因為理論上,剝除了「中華民國」的正當性表象後,一個國家空心化的台灣是可統可獨的,所以這個傳統「深綠」看法,卻也恰恰符合中國所謂「台灣是中國叛離一省」的主張,《聯合報》因而迅速做出「蔡英文傾中賣台」的說法,也是「中華民國」修辭運動外一章。《聯合報》說,「中共過去一直以消滅、否定中華民國為目標;這其實也正是台獨的主張,豈不是與中國唱和?」



        那麼,中國是不是應該出面嘉勉一下蔡英文?台獨要不要因為小英不認同「中華民國」而痛批她傾中賣台?



        《聯合報》的荒誕無厘頭,體現了「中華民國」修辭的根本困局。台灣「中華民國」意識空心化,不會是中性的可統可獨化,而會偏向台灣人意識的強化。「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的未來式,不會轉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會轉向新興的台灣國家,這是現實的流亡風向,也是真實的流亡修辭。





**重點在「流散族群」而不是「流亡政府」 小英主席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中華民國流亡了沒 ROC Over There

小英說,「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引起震撼。




其實應該說,震撼的應該是藍營這邊而已,對綠營來說,有關「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的台灣地位思考相對普通與平常,頂多為小英主席大膽說出「國家機密」覺得有點震撼吧!




小英在挾九成黨員票連任黨主席並宣佈參選新北市長氣勢攀高之際,向台灣社會拋出這個「深綠」主張,而非出於傳統意義上的勢弱之際在「深綠」內部互相取暖,可以說製造了一個新的台灣論述節點,可以是台灣前途方向感的關鍵轉折,符合五都選舉攸關國家走向的高規格決戰氛圍。




所謂「中華民國流亡政府」說,是台灣派基本立論之一,屬於高階的台灣地位思辨層次,就像伸展台上模特兒展示的概念性時裝設計作品一樣,不實穿卻蘊含時尚理念延深擴散的可能,馬政府和藍營人物嚷嚷的自貶國格啦,否定國家啦,傷害社會啦,以及小英是流亡主委和流亡副院長等等的,都是低層次的瑣碎發言,他們眼看高層次的「中華民國流亡政府」概念雲端運作,卻無法理解或感受不到其中飽含的真實能量。



        矮化「中華民國」,真實化「中華民國」,就是在提升未來台灣的國家高度。




就國際觀點而言,台灣的親中國政權造成的東亞形勢轉變引起注目,美國國務院首席亞太事務副助卿唐若文(Joseph Donovan)日前表示,台灣的未來必須根據台灣人民的期望來決定,不同於布希政府所謂必須根據「兩岸人民」同意的說法。再者,日本外務省副大臣武正公一也於日前在國會表示,日本並未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日本在舊金山和約中已放棄對台灣的所有權利,有關台灣的法定地位,日本沒有加以認定的立場。



        美日對台灣相對獨立於中國之外的認知如此,然而台灣內部必須有清晰的立場浮顯,人民與政治代表勢力的認知才是最終決定,目前已一統綠營江山的小英主席對「中華民國」及其「中國性」問題表態的意義在此。




無論是在歷史意義上或國家現況上推演,「中華民國流亡政府」論可以就事論事,就理論理,沒有失言或道歉的問題。「中華民國」愈流亡,台灣地位輪廓愈清晰,台灣決定自己未來的人心愈安定,這是高階理念輻射能量的自然效應,像藍營人物一樣調侃小英流亡主委什麼的,把伸展台展示服裝穿上街頭,蠢也是蠢到自己就是了。

2010年5月22日 星期六

台大外文後英文 Post-English Taiwan

台大外文系下年度招生指考不採計數學,引起矚目。據報導台大外文系主任表示,本來要取消的是「公民與社會」科,但該科涉及政治和經濟等社會學科基礎知識,和外文系的訓練比較相關。的確,近年來在外文系所大為流行的文化研究,算是廣義的社會學。如台大外系張小虹和廖咸浩兩位教授,其授課領域和研究專長,都包括後現代和後殖民等近年熱門的文化理論。




兩位教授最近都對馬英九的英文做出評論。張小虹以達賴喇嘛為對照組,說他英文很破,卻一派大氣,充滿魅力;馬英九英文很棒,卻連連凸槌,成為眾矢之的。廖咸浩評馬英九的never風波,表示所謂「絕對不會要美國人為我們打仗」是一個「再清楚不過的外交辭令」,目的是為了「博得美國人民好感」,卻被解讀成自廢武功,暴露出「批評者國際觀闕如而無力詮釋的窘境」。




張小虹的評語,看來對馬英九比較負面。她解釋馬英九頻頻失誤的原因,說他似乎忘了他的英文「是外交辭令、政治語彙而非溝通應答的一般用語」,「稍有不慎,魔鬼就藏在英文的細節裡」。有趣的是,廖咸浩為馬英九叫屈的理由,同樣指向「外交辭令」。差別在於,張小虹認為因為是「外交辭令」,是公共語言,所以要謹慎戒懼,魔鬼藏在細節裡;而廖咸浩則認為正因為是「外交辭令」,是官場語言,有權宜游走空間,看到魔鬼是庸人自擾,看到影子就開槍。




廖咸浩心目中的「魔鬼」,大概是把「國際化」等同於「英語化」。然而,對於總統在接受美國主流媒體專訪的台灣「國際化」場合,以國家元首之尊卻滿口外文「英語化」,彷彿是魔鬼代言人了,廖咸浩卻視而不見,反而調侃那些質疑總統英文的人英文「閱讀能力」太差,看不懂總統講的「外交辭令」是為了「博得美國人民好感」。原來,台灣的國際觀,竟然是講英文「外交辭令」去討好美國人?




張小虹說,馬英九的「好」英文,可能讓他忘記了英文是外語而非母語,所以混淆了政治和一般用語的份際。然而,身為國家領導人發聲,不論外語母語都會是政治語彙,沒有什麼一般用語的空間,馬英九勘災時講的「我不是來了嗎」等爭議話語,人民不會就當是總統在閒嗑牙而已。廖咸浩看不到魔鬼,張小虹則只看到一部份的魔鬼,因為魔鬼不只藏在英文的細節裡,也藏在本國語文的細節裡。



        兩位教授如果想為台灣英語文化「驅魔」,恐怕都是不合格的。




兩位教授基於類似的觀點,張小虹認為英文好不見得就有國際魅力,廖咸浩認為英文好不見得就有國際觀,然而卻衍生出兩個幾乎相反的「外交辭令」觀而且各自怪怪的論證,這是否就是張小虹說的後進國家「複雜幽微的英文情結」?



        面對一個愛講英文的後進國家總統,台灣的文化研究,除了後殖民和後現代之外,應該還要有個「後英文」研究吧!
 這樣外文系所的文化研究,也比較不會被人說是不務正業呢!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台獨自由主義 Toward a Free and Independent Taiwan

陳芳明教授說,台獨的主張與追求是「台灣民主格局的重要內容」以及「非常珍貴的政治資產」,他無法容忍北京干涉國內台獨言論的行為,呼籲馬英九「維護這樣的言論空間」,「對中國的言論干涉表達嚴正立場」。



        從擁抱「中華民國」體制與維護「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立場出發,面對台灣社會對馬英九大幅傾中的普遍疑慮,陳教授的呼籲非常鏗鏘有力,也符合台灣派陣營的共同關懷。



值得細究的,則是其中所透露的「台獨言論自由觀」。



        陳教授是以「自由主義者」的立場,主張維護台獨言論空間,並聲明自己不是「激進論者」。這種其實可有可無的「加註」,強烈暗示台獨成為「激進」主張的可能,使得看來高尚寬厚的台獨言論自由論,擁護的似乎是「可以激進的自由」,而非台獨主張本身的正當性與合理性



        陳教授的台獨觀,在台灣各派主張的理論光譜上,比較接近以林濁水先生為代表的「穩健台獨」,而「穩健台獨」的一個主要內容,為其「台獨主流觀,將許多主張「維持現狀」的「不統不獨派」或所謂「中間人士」納入獨派或準獨派,將台獨極大化,形成大致上不可逆的「台獨主流」。



        台獨主流觀,來自幾近「無台不獨」的高遠視野,是一種以台獨意識為在地正統的理念思維。正因為台獨為正統,為合理,為正當,所以要用寬鬆的標準將準獨、偏獨、可獨都納入獨派,來極盡台獨之能事,建立台獨恢宏版圖。然而,陳教授如此的思維底蘊,卻衍生出其自外於台獨正當性與合理性的「台獨言論自由觀」。



這其中所透露的,是台獨主流觀所設想的台獨極大化所隱含的台獨內涵空洞化傾向。如果一切都是台獨,台獨主張也就失去著力點,這樣的「台獨主流」對台獨本身並沒有積極的意義,就會像陳芳明教授一樣,只將台獨視為相對消極的「內容」與「資產」,而未肯認其意識與行為動員的活躍面向。



        陳教授可能有鑑於馬英九不認同台獨,才做最低限度的言論自由呼求,有其實質用心。



        同樣的道理,陳教授支持「中華民國」體制的主張,對許多台灣人來說也就是屬於「中華民國的言論自由」範疇。如此說來,許許多多和「中華民國在台灣」共生並存的台灣人,都是經年累月的「自由主義者」呢!



就台獨運動發展史來看,所謂「台獨言論自由」,屬於早期面對反台獨黨國體制的初級訴求,連追求「終極統一」的馬英九近年都說過台獨是一種言論主張,享有言論自由。在親台獨政權都已經執政過八年的現在,若還停留在「台獨言論自由」訴求,實在是台獨立場的停滯與限縮。




        如今,如果要求馬英九公開聲明維護台獨言論自由是強人所難,就要更強化台獨在台灣不只是言論自由的決心。以台獨本然的寬廣與深度,去壓縮反台獨的可能,這才是當前台獨運動的正途。





**刊於自由廣場 論「台獨為珍貴資產」





**民進黨研究

--台灣主權定位爭論分為台灣住民自決論時期 台獨言論自由論時期 台灣主權獨立論時期...



**駁馬英九“台獨言論自由”論

--馬英九昨天在新加坡演講的時候,談及台灣獨立問題,他認為,台灣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政治主張,包括台灣獨立,這是言論自由......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如何放棄台獨?How to Say No to an Independent Taiwan?

對於蔡英文有關與中國對話的說法,中國方面表示,不放棄台獨主張是沒有出路的。



        然而,該如何放棄台獨主張呢?



        街頭巷尾流傳散播的「台獨」主張,有極小化到極大化的展延空間,有修辭意義上與現實意義上的豐富歧義,有左獨,有右獨,有深綠台獨,有穩健台獨,有無獨不台論,有台獨主流觀,有台灣未獨而應獨,有台灣已獨不須獨,有台灣本來已獨立,還要獨立再獨立。



        台獨主張,蘊涵於如此繁多的台灣在地觀點與台灣地位思索,交織成綿密的台灣存在網絡,滲入台灣人日常思維與生活習慣,說要放棄台獨主張,該怎麼做呢?



        不再大聲說自己是台灣人?

        不認為台灣已經是個或可以是個自由自主的國家?

        不認為台灣可以在東亞文化圈成為一個獨特秀異的存在?

        不認為台灣在單一中國核心之外可以成為多核心的多重動力國家? 

        出國比賽都要忘掉台灣,心甘情願當個半中不台的中華台北人?

        丟棄陳芳明教授所說「台灣民主格局的重要內容」以及「非常珍貴的政治資產」?

        

        陳教授表示無法容忍北京干涉國內台獨言論的行為,呼籲馬英九「維護這樣的言論空間」,「對中國的言論干涉表達嚴正立場」。這當然是馬英九該做的,卻也是強人所難,徹底顛覆馬英九中心思想。馬英九曾說,「我有很強的台灣意識,但我沒有台獨意識」,阻斷「台灣意識」與「台獨意識」之間的自然聯繫,以總統身份宣示「台灣意識」是可以也必須和「台獨意識」撇清、切割的。



        然而,擁有明確台灣意識的人愈多,台獨理想愈容易實現,從台灣社會語意情境和台灣主體形塑脈絡來看都是如此。



        台獨主張的國家前途思索和土地認同情感,建構起現實上和理想中台灣國家的理性與感性基礎,絕不只是陳芳明所說的「言論空間」議題。自絕於台獨意識以及附和反台獨主張,在台灣不僅僅是傷害言論自由而已,而是對言論本身的輕慢與否定,無論是出於主觀強勢認同的倨傲,還是因為對客觀社會情境的冷漠,對一位台灣領袖都是不適格的,是基本領導道德的失落。



        該如何放棄台獨主張呢?馬英九自己本來就沒有,身為總統也早就放棄了。那麼台灣人呢?

2010年5月12日 星期三

簡單選市長 台中胡不歸Q&A Who is Hu? A Nonstop and Won'stop Mayor!

民進黨大台南市長參選人由原提名競選台南市長的賴清德出線,大高雄市則由原先就要競選連任的陳菊代表參選,從某種角度來看,就是看似紛雜擾攘的選情終歸於簡單素樸的結果。陳前總統支持的現任台南市長許添財落敗,令人想起當年阿扁市長以逾七成市政滿意度卻連任失利的宿命。



        引起朝野激烈攻防的中國國民黨版「地方制度法」修正案,主要爭議點的縣鄉鎮長轉任直轄市區長設計,最後通過了排除條款,其中包括兩屆任滿者不得轉任。「地方制度法」修法過程和結果爭議極大,但至少知道先把任滿兩屆鄉鎮長者排除續任,不讓原有任期限制者趁改制之便盤據官位



        如今,中國國民黨確定提名現任市長胡志強競選大台中市長,卻讓胡市長成為目前唯一最有可能將縣市升格利益極大化連任十七年的首長,領取中國國民黨充滿權宜考量的地制變革「紅利」。



        然而,胡市長是否領得到這份「紅利」,還要看選民發不發呢!面對原應屆滿卸任的市長,台中選情也可能終歸於簡單素樸的結果的





***胡志強的政治邊界



***看民進黨在大台中翻盤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全英語總統 All English, Never Taiwan

馬英九的英文一再出包,包括莫拉克颱風水災指未撤離的災民為they,要punish失職官員,統一問題要看the next decade(s)發展,以及最近的對要求美國為台灣而戰說never等等,連《中國時報》都看不下去,呼籲總統「用國語受訪吧」,理由之一是「外語再怎麼精通,總不及母語精準、流利」。台大外文系張小虹教授也曾表示,「馬英九的『好』英文,可能讓他忘記了他的英文是『外語』而非『母語』」。




然而,馬英九的英文真的「精通」,真的「好」嗎?這要看「英文好」的標準在哪裡,要看著眼點是一般泛稱的英文能力,還是因時因地使用英文的智慧。即使就一般認知的英文能力來看,曾在大學執教的馬教授教大一英文可能還可以,要教更高階的英文就不知道是否勝任了。




張小虹教授比較中國政府選出的十一世班禪喇嘛和達賴喇嘛的英文表達,認為前者「年紀輕輕可是說得一口漂亮流利的好英文,但卻流於學舌之譏,未有動人之處」,這也差可形容「英文很棒」的馬英九了。




        像馬英九一樣年紀輕輕就能說得一口「漂亮流利的好英文」,是一種普遍的英文學習迷思,教育部便做過說帖反對坊間流行的幼兒「全英語」環境。幼兒「全英語」迷思,在於英文學習優位設定,英文學得愈早愈漂亮、愈早愈流利,將英文能力等同於智識能力,會讓孩子的價值觀產生扭曲。




英文不等於國際觀,英文不等於光鮮亮麗,外語學習貴在態度健康,跨越語言、延展自我,而馬英九身為總統跨越語言卻似乎不在延展台灣,全英語「炫技」心態徒留紛紛擾擾,甚至被形容成「用英文割讓台灣」、「英語亡國」什麼的。




張小虹說馬英九似乎忘了他的英文「是外交辭令、政治語彙而非溝通應答的一般用語」,「稍有不慎,魔鬼就藏在英文的細節裡」。然而,身為國家領導人發聲,不論外語母語都會是政治語彙,沒有什麼一般用語的空間,馬英九勘災時講的「我不是來了嗎」等爭議話語,人民不會就當是總統在閒嗑牙而已。如果欠缺使用語言以至於領導國家的智慧,魔鬼是不會只藏在英文的細節裡的。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不只旺旺,還要打鼓 Bark! Bark! Bang!

文化大學中山所蔡逸儒教授寫了篇文章拿出真相 《自由》別閃躲,對於「旺旺《中時》與《自由時報》關於真假民調的爭執」,指《自由時報》顧左右而言他,引述美國《自由之家》的新聞自由度調查報告來轉移視聽




既然蔡教授認為《自由之家》是拿來轉移焦點用的,《自由之家》是好是壞也就是轉移的工具而已,就別轉移吧!只是比起轉不轉移,蔡教授似乎更關心這轉移的對象《自由之家》,質疑他們對民進黨政府干預新聞自由視而不見。看來,如果轉移的對象沒問題,轉移焦點這件事本身也許就可以接受了吧!




其實,蔡教授自己就是轉移焦點的高手,討論民調專業與否,卻轉移到《自由時報》一向支持民進黨,轉移到前民進黨政府,轉移到《自由之家》包庇民進黨,轉啊轉得不亦樂乎。




蔡教授最後轉移到這個焦點上:「媒體如果成了為特定政黨或政治人物服務的工具,這豈是一個自詡為自由民主社會應有的現象?大家應該鳴鼓而攻之。」這已經轉到暈頭,詞不達意,因為「專業民調」也可以是「為特定政黨或政治人物服務的工具」啊。



        到底是哪些報紙哪些人在為特定政黨或政治人物服務,如同蔡教授說的,「真相已經呼之欲出」囉。



        都已經旺旺得那麼大聲了,再打鼓實在是太吵了。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信仰台獨,是人家的自由吧 Independence Sets Taiwan Free

聯合報社論和林濁水先生進行台獨論戰時曾提出「以中華民國來保護中華民國」的主張,自我反覆的句型讓人印象深刻,只差沒把「中華民國頌」歌曲裡的「千秋萬世,直到永遠」再唱一遍。石之瑜教授的文章標題〈自由時報信仰自由嗎〉異曲同工,同樣的句型反覆也像巴斯光年的口頭禪To infinity and beyond一樣直到永遠套用在刊出石教授美文讜論的「中國時報」上就是:中國時報信仰中國嗎?




教授認為,「自由時報是一家主要信仰台獨,但是以自由為旗號的媒體,以至於外界對之產生錯誤期望,總以自由為標準要求自由時報」。在石教授的名實標準下,「中國時報」應該不會讓外界產生錯誤期望,因為以「中國」為標準要求中國時報,中國時報就是一家主要信仰中國,也以中國為旗號的媒體吧!(這是文字邏輯推理,但要說是扣「統媒」賣台紅帽也隨人自由了。)若果如此,石教授的論述將如下述,只是把「自由」改成「中國」:




中國時報省思的標準在於是否有利於中國,因此對於中國是否有利的經驗,自然在中國時報的記憶系統中,可根據過往的事件調整作為。認清中國時報對中國的思想與信仰,是了解(其質疑)ECFA假民調事件的關鍵,否則不能了解中國時報的力量從何而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態度如何形成,以至於能一而再,再而三對於民主國家視為社會公器的大眾媒體不計後果的政策介入。中國時報所提供的,應該是後人回顧反省當代(台灣)中國主義之中國究係何物,從何而來,如何而去的具體教材。




中國時報借石教授之口說自由時報是「怪胎」,信奉台獨而有辱自由之名(在台灣「信奉中國而不辱中國之名」會比較不「怪胎」?),其實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就是「台獨」污名化旋律的一首插曲,無論藍綠或認不認同台灣獨立都曾經說,只要喊台獨,品德再差都有人支持,只要舉起台獨大旗,無論有沒有「自由」之名,那些腦袋控古力的綠咖們就瞬間得到「自由」啦!




其實,石教授自己也意識到,「真正信仰自由」的國際組織「自由之家」不免受到美國政治力制約,也提到世界級達賴所推崇的民主自由有其工具性,可藉以獲得西方的保護,但 石教授表示以此批評達賴「失之矯情」,因為「達賴的終極信仰是西藏,不是自由」,所以也認為看待自由時報要「擺脫矯情與對台灣自由民主的幻覺」,展現出大教授對「怪胎」的大氣與包容啊!




「台獨」若可以保護與開展台灣,那麼以「自由」訓詁學家之姿批評「台獨信仰」,就和說出「絕不要求美國為台灣而戰」一樣,的確是非常矯情的。



        面對崛起中國的領土野心以及亞洲戰略局勢變遷,台灣可循獨派路線盡可能爭取生存與發揮空間,以台灣在地獨特價值
帶頭引領以自由民主和社會正義等普世價值為堅實側翼,這不是幻覺,而是台灣雁行天際的開闊陣勢。



「台獨總路線」,事關台灣的自由啊!






參考:



**中時和自由這場戰  張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