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最大公約,「中華民國」,茫茫虛空--台灣理論家系列之五

一九五二年,日方代表來台北簽訂《中日和約》,國史館長林滿紅主張,此約將台澎主權移轉給「中華民國」,台灣自此法律地位確定,名稱是「中華民國」,領土涵蓋台澎金馬。



        林滿紅認為,已經處分的就一了百了,不會因為一九七八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與日本另簽「中日和平友好條約」,而失去效力,而且此約未提台灣,證明「中日和約」有關主權的規定依然有效。陳儀深老師則說,一九七二年中國和日本建交後,「中日和約」或稱「台北和約」,「已經失去意義。」



        的確,不管是不是處分過了就一了百了,不管「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有沒有提到台灣,甚至不管「中日和約」還有沒有效力,事情的重點是,此約已經「失去意義」!就存在狀態而言,「失去意義」比「失去效力」還要衰敗,後者看得到事理的邊界,前者只有茫茫虛空,在目前的中日外交關係中就是個空心的不存在,和塑立起的台北賓館「中日和約」簽約儀式銅像一樣有形無體。



        與「中日和約」連結的「中華民國論述」,和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長陳芳明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各個階段、族群、性別的最大公約數」說法一樣,都屬於「中華民國」修辭運動,為中國國民黨訓令教化台灣社會的「中華意識」服務。

        

        林滿紅的理論號稱「不藍不綠」,其實林的說法混合了藍綠的台灣地位相關論述,藍的是捍衛「中華民國」國號,綠的是承認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二年的台澎是法律地位未定的軍事佔領期,而一九五二年之後,就是「又藍又綠」的「中華民國就是台灣」這個「最大公約數」了。



        「最大公約數」不一定是好的,陳芳明說「中華民國」這「最大公約數」是「國民黨壟斷的政治論述」,然而「中華民國」從秋海棠到金馬再到台灣,劇烈縮水顛沛流離,到現在也還得不到廣大綠民的真心認同,就算「壟斷」了又如何?



        「最大公約數」詞意本身,就有含糊籠統的性質,林滿紅的台灣定位,也的確是間接迂迴。林在去年出版的《獵巫、叫魂與認同危機-台灣定位新論》一書序言中,自承以社會經濟史研究者來談國家定位,讓很多人訝異,其一大啟發來自商場,也就是日本結束統治臺灣之後,「一些原本拿著日本護照而留在海外的臺灣商人,在國籍上一直被其他國家認為要等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簽訂和約才能確定」。以當時商場經濟形勢、以及當時戰後複雜的國際互動環境裡「其他國家」權宜的個人國籍認定為基礎,來推演台灣國際法律地位所在,說是「訝異」,不如說是「嚴重懷疑其可靠程度」吧!



**「金馬併吞台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